nanazii 2014-3-18 00:31
民俗文化系列之土地公生-「頭牙」
我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一向很重視土地,對土地常懷有感謝之心,便把土地當成神明來奉祀,久而久之,已成為人民最親近的神祇。
土地公又名福德正神,祂是土地的守護神,是無所不在的,統轄固定的區域,無論城市、鄉間、民宅、商店、田野、水邊、墳場;都奉祀有土地公,藉以保佑居民平安,所以每逢「土地公」生日,大家都大肆祭拜慶祝。
農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元月除外),也是民間「做牙」的日子,這節日的起因是因為:古人買賣交易時,都利用「朔」、「望」這兩天,大家在約定的定點「以物易物」,拿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其它日常生活必需的物品,等到規模越來越大,就成為市集;大家在市中互換物品,這種交易方式叫做「互市」,而為了減少「互市」時,發生太多的糾紛,就設立管理的人,稱作「互郎」。一般而言。在「互市」前,商家都要先拜「土地公」,祈求生意興隆,大發財利,因為「土地公」是「財神」之一,這種祭拜的禮儀.稱為「互祭」。「互祭」完後,因為祭品十分豐厚,主人家就利用牲禮,煮成美味菜餚,招待交易的人和店裡的伙計,藉以連絡感情,慰問員工的辛苦。然而,因為「互」字和「牙」字,在古文字的筆法上,十分相似,以至於互相混淆,後人不察,把「互祭」寫成「牙祭」,「互郎」寫成「牙郎」,遂一直沿用至今。
因為新春期間有許多行事,「互市」都是從二月份才開始,二月一日的第一次「互市」就成為最受重視的市集,當然需要祭拜「土地公」;而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的生日,也需舉行祭拜。二者僅相差一天,又都是祭拜「土地公」,因此,有些商家為了方便省事,就擇定二月二日舉行「互祭」,併同「土地公生」,一起祭拜慶祝,一方面感謝「財神」土地公的庇佑,一方面也可以犒賞員工的辛勞,就由原來的朔、望(初一、十五)舉行「互市」、「互祭」,改為初二、十六「做牙」拜拜。
民間生意人「做牙」拜拜的習俗,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祭拜「財神」,祈求賜福發財,而舉行「頭牙」時又恰逢財神「土地公」的生日,當然得擴大舉行祭祀,以為慶祝。祭拜時,除牲禮、祭品外,尚須準備土地公金、壽金、刈金(四方金)、鞭炮等一起祭拜,儀式同一般祭神的儀式。從前,「頭牙」祭拜完畢,商家、工廠多開宴席宣慰伙計、工人,激勵士氣,希望大家能在這一年中勤奮的工作,一般民家則於二月初二當天祭拜「土地公」,除在家裡祭拜外,也會上附近的「土地公廟」燒香拜拜,一些大一點的土地公廟,也都會向街坊鄰居斂資演戲酬神,這種戲叫做「土地公戲」。
俗語說:「頭牙早,尾牙慢」,是說:二月初二,做「頭牙」時,越早越好;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時,越晚越好。但是現在商店、工廠時間都選在午後二、四點鐘祭拜;而一般人家則稍為晚些,在四、五點才開始祭拜。這大概是因為祭拜完畢,就可順便吃晚餐,打牙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