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為遺臭萬年的萬曆皇帝平反

fiminsu 2014-3-13 00:59

為遺臭萬年的萬曆皇帝平反

  萬曆皇帝人如其號,在位時間長達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最長的一個皇帝。而同時他也是明朝出土最早的一個皇帝,他的陵寢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發掘,是新中國成立後主動發掘的唯一帝王陵,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裡,他的遺骨被付之一炬。作為皇帝,在位時間長實在不是什麼好事,據說當初考古學家之所以選擇發掘定陵,主要就是考慮到萬曆在位時間長,陵寢裡的陪葬品應該比較豐富。此外,在位時間越長,趕上的事情也越多,承擔的責任也越大,在萬曆統治的四十八年裡,發生了許多事情,許多導致明朝滅亡的事件似乎都可以在萬曆時期找到源頭,因此史學家們給萬曆的蓋棺定論是「明亡於萬曆」。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漫長的統治帶給萬曆的「寂寞身後事」有兩個:一是開棺焚屍; 二是遺臭萬年。實在是倒霉透了。
  明亡於萬曆,早已是史界定論,大眾共識。但是凡是輕視古人,將歷史事件簡單化的看法,多半是不全面的。因此,有必要揭開蓋在萬曆身上的這口大黑鍋,看看裏面到底有些什麼。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萬曆的成長經歷。萬曆名諱朱翊鈞,是隆慶皇帝的第三個兒子,母親是李貴妃,他既非嫡出,也非長子,按照明代「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法則,他本沒有機會登上皇位。但是命運之神卻偏偏「垂青」朱翊鈞,陳皇后身體不好,沒有生育,他的兩個哥哥又先後夭折,朱翊鈞就以長子的身份取得了皇位繼承權。隆慶二年,朱翊鈞被立為皇太子,當時他只有五歲。
  朱翊鈞小的時候聰明乖巧,很會來事。有一天,隆慶皇帝閒來無事,就在宮中策馬奔馳,朱翊鈞見此情景上前勸諫:「陛下是天下之主,獨自騎馬奔馳,萬一摔下來怎麼辦?」 五歲的孩子就知道從江山社稷出發考慮問題,而且寓關愛於批評,表達了對父親安全的擔憂,體現了孝道。隆慶聽後十分高興,翻身下馬,與朱翊鈞親近。他一定在心裏想:我兒如此懂事,朱家江山後繼有人了。不僅深得父親的喜愛,朱翊鈞也憑藉聰明智慧,得到了皇后的認可。陳皇后患病期間,朱翊鈞隨母親李貴妃一同侍候起居,皇后聽到朱翊鈞的腳步聲就十分高興,支撐著病體勉強起身。有時候陳皇后拿出經書考問朱翊鈞,朱翊鈞都能大聲地回答,陳皇后和李貴妃都非常高興,兩宮之間的關係也因此相處得十分融洽。
  擺平了皇上和皇后,朱翊鈞登上皇位只是時間問題。四年以後,隆慶駕崩,朱翊鈞繼位,年號萬曆,時年九歲。登上皇位以後,萬曆受到全方位的「培養」,也受到全方位的管教與約束,太后以培養一代英主為己任,對萬曆管教極為嚴格。萬曆對母親極為恭敬懼怕,直到大婚以前,萬曆一直與母親慈聖太后共同居住在乾清宮,在太后的眼皮下工作、學習和生活。
  工作上主要依靠首輔張居正,張居正精明能幹,將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萬曆只是在張居正的引導下走走程序,參與一些象徵性和禮儀性的活動,並在此過程中逐漸學習處理政務。學習上也由張居正主管,學習內容主要是經書、書法和歷史,張居正親自給小皇帝安排老師,親自編定教材和講章,有時還親自授課。生活上主要由太監馮保負責照顧,萬曆稱馮保為「大伴」,與馮保形影不離,他的一舉一動,也都在馮保的監督之下。
  張居正和馮保關係密切,兩人又深得太后的信任,太后經常通過兩人瞭解萬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狀況,如果萬曆做了什麼錯事,張居正和馮保就會向太后報告,太后就會給予萬曆處罰,有時能罰脆幾個小時。這樣,太后至上而下,張居正和馮保至下而上,形成一個鐵三角,對萬曆進行規範,就像一個緊箍咒戴在萬曆的頭上。萬曆勤奮好學,他把謹天戒、任賢能、親賢臣、遠嬖佞、明賞罰、謹出入、慎起居、節飲食、收放心、存敬畏、納忠言、節財用十二事寫於座右,時時提醒自己。
  作為皇帝,萬曆的一言一行都有極高的道德標準,都要受到超乎常人約束,不能有一絲一毫的任意妄為,雖然貴為皇帝,但由於缺乏自由,他的生活幸福指數,還比不上一個地主家的少爺,有時連賞賜太監、宮女的錢都拿不出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套在萬曆頭上的緊箍咒也逐漸有所鬆動。萬曆六年,在十四歲的時候,萬曆舉行了大婚,雖然大婚的時間和對象都是秉承母后的意思,但是婚後太后從乾清宮搬到慈寧宮,從此萬曆脫離了母后的日夜監視。萬曆十年,長子朱常洛誕生,雖然萬曆不喜歡他的長子,但自從他當上父親以後,太后不再干預他的生活。同年,張居正去世,萬曆擺脫了張居正的影響,真正實現了親政。
  親政以後,萬曆並沒有表現出大權獨攬後的張狂與放任,仍然熱愛讀書學習,他命人把歷代祖先的《實錄》抄出副本供他閱讀,又命令太監在北京城內廣泛收羅各個領域新出版的圖書供他閱讀。這樣一個聰明孝順的孩子,勤奮好學的青年,宅心仁厚的皇帝,幾年以後卻不再上朝,被稱為「萬曆怠政」,並背上了「明亡於萬曆」的罵名。
  這是為什麼呢?思考越少,話就越多;修養越深,性格就越內斂。經過長期的捆綁式教育,萬曆的性格變得不慍不火、中規中矩、深沉內斂,應該說他是明代最「溫柔」的一個皇帝,甚至有點軟弱可欺。以至於他所寵愛的鄭貴妃總是嘲笑他「越看越像老太太!」與萬曆的軟弱忍讓的情況相反,他的朝臣們正變得越來越無所畏懼,他們利用萬曆的軟弱,不斷打著各種旗號,以諍諫的名義,全方位地收拾萬曆,以至於萬曆親政以後,仍然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這種語言暴力所帶來的痛苦,難以言表,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其中的滋味。
  萬曆長期不上朝,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躲避朝臣噴向他的口水。也許有人會說,皇帝有生殺予奪的大權,還怕朝臣抨擊,殺幾個不就完了?事實上,只有昏君才會濫用刑罰,像萬曆這樣經過長期儒家經典教育的君主,是不會採用這種行為方式的。對於官員們來說,他們之所以無所畏懼,除了萬曆的放縱以外,還有機制上的言官制度。
  明朝的言官主要有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御史著重監察官員和機關,屬於一般監督。六科監督六部的業務,屬於專業監督。一個對人,一個對事。事實上人和事是分不開的,兩者在現實中沒有太大的區別,兩者之間也可以互相彈劾。御史巡視各地,被稱為「道官」,給事中在六科辦公室辦公,被稱為「科臣」,因此言官也被統稱為「科道官」。給事中還有封駁的權力,可以否定皇帝的決策。
  言官制度是苦心孤詣的朱元璋創立的,目的就在於鼓勵大臣直言進諫,以便及時糾正皇帝的錯誤,保障國家的大政方針正確,從而確保朱家江山萬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訓》對後世有絕對的權威,後世的臣子們可以拿著《祖訓》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擔心受到處罰,言官們以此為恃,有恃無恐。
  明代講究名節,許多官員不怕受罰、不惜掛冠而去,拚個魚死網破,也要維護他們心目中的真理,而官員只要被彈劾,不論是否被冤枉,就會立即主動辭職,直到事情查清為止,以示清白。
  言官制度有助於懲惡揚善,培養講政治、講正氣、講名節的官場文化,孟森認為明代士氣之盛,死節之多,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為遺臭萬年的萬曆皇帝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