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avia 2014-3-11 00:11
北管系統
北管系統
由於南管音樂,曲風典雅,緩慢,較受一般文人喜愛,但是北管音樂則較熱鬧,適用於廟會場合。
所以清朝北管音樂傳入臺灣後,由於北管音樂相當熱鬧、高昂,很快被一般民眾所接受,民間喜慶祭典、婚喪葬禮經常演出北管戲曲,所以在當時的民間造成風行,成為最熱門的音樂。
北管戲曲在台灣早期農業社會裡,有職業劇團的「亂彈戲」、「四平戲」及業餘票房的「子弟戲」等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
子弟戲
業餘的北管樂社團,遇有廟會喜慶場合,粉墨登場表演,純粹是票房性質,唱曲、說白一律以傳統「正音」叫做子弟戲,其後場音樂各種樂器均與北管清奏樂相同。
北管子弟戲主要可分為吉慶劇、戲曲、清奏樂等三大部分。
北管子弟戲
吉慶戲通常括括兩部戲,上半部是扮仙戲,後半部是人間戲。扮仙戲是扮演天上的神仙祝賀福壽喜慶的戲;人間戲也是以討個吉利為目的,扮演人間故事,多為歷史人物,戲中主人翁,對國家民族有很大的貢獻,受到封賞而光宗耀祖,並且是福祿壽齊全的人物,如唐朝郭子儀故事。
吉慶劇都是單折完整的劇曲,使用一套曲牌演唱,有動作有賓白,扮仙戲演過後再接上人間戲,兩齣吉慶戲演畢,就是正戲登場了。
北管戲曲,大部份只演單折,不過這個單折戲與吉慶劇的單折並不相同。
吉慶劇的單折是一齣完整的戲曲,劇情有始有終,自成一個完整的單元,這是因為民間俗信是用來祈求福運,要有頭有尾才算吉祥;戲曲的單折不同,只是全本戲碼中最精彩的一段。
亂彈戲
北管的唱詞和道白,子弟都以「官話」演唱,但職業班的丑角因戲劇趣味的需要,道白常夾雜閩南語,唱詞或吟詩則保留「官話」。
不過後來連生、旦等重要角色的道白,有時亦穿插一部分閩南語,除了怕觀眾聽不懂之外,有時也是為了逗趣。
在北管戲中「亂彈」一詞有許多解釋,通說以職業性演出為迎合觀眾,除唱詞以「正音」演唱外,口白變用閩南語,被子弟曲館視為「亂亂談(彈)」。
北管亂彈戲
其實「亂彈」一詞,是由崑曲開始轉趨下坡,各地方聲腔逐漸興起而出現,這時候崑曲與地方腔調並存演出,也就是花、雅兩部混雜。
清人李斗「揚州畫舫錄」說:「兩准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崑曲腔;花部為京腔、秦腔、戈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統謂之亂彈。」
焦循「花部農譚」亦曰:「花部者,其曲文俚質,共稱為亂彈者也,仍余獨好之。
蓋吳音(指崑曲)」繁縟,其曲雖極諧於律,而聽者使未睹其文,無不茫然知所謂。......(花部)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由此可見,亂彈戲唱道白都相當「俚直」,觀眾一看即懂,自然要比子弟戲受觀眾歡迎而風行一時,又因其唱曲尚保留以「正音」唱出,在民眾心目中仍有一定的地位。
四平戲
北管戲系統中尚有「四平戲」,它的內容與潮州戲相似,故有認為四平戲是來自潮州,它的唱腔採北管西皮系統,表演型態亦與北管戲相似,所以被歸屬於北管系統,上演時舞臺中央帳幕懸掛「當朝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