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avia 2014-3-11 00:11
糊紙
在民間習俗上用途上「糊紙」工藝可分「陰的」即喪事用,另一種是祭神用。
前者如金山、銀山、大厝、紙轎、桌頭嫺等......;而後者如拜天公的燈座、拜七娘媽的七娘媽亭、拜王爺的五營兵馬坐騎,普度、做醮有同歸所、翰林所、大士爺、山神、土地公等等多得不勝枚舉。
糊紙
傳統的糊紙以細竹篾為骨架,紮架連接係用郵封紙拼成紙繩綁,再如以裱紙。
早期民間做醮、普度的供品除了能吃的牲禮食品及看桌明粢尪仔(捏麵)外;較為講究的就以「糊紙」作品排出一齣齣的古典文學爭戰鬥法的片段場面,如封神榜的神話人物;也有歷史演義故事,如岳家軍「八鎚雙槍大鬧朱仙鎮」,是宗教信仰祭儀兼教化、趣味性。雖曰糊紙,其實也用布料。
「小弓鞋」就以布紙糊而成。
小弓鞋是早期用來答謝夫人的供品,鹿港人稱「夫人」是指註生娘娘、地藏王夫人、三十六婆祖等諸女神亦稱為「夫人媽」。
原來舊時農業社會,家中小娃兒如果「歹育飼」(時常鬧病痛),就到廟裡向夫人求一隻弓鞋來佩帶,一如現在的「平安符」同樣作用,不過想乞求之前得先許願來還一對,如果擲筊沒得神的允許,便得續增加直到夫人媽同意。
如今,傳統的糊紙已被彩色亮麗的印刷紙板替代,也不用再搓油封紙為繩來紮竹篾骨架,祇消用釘書機卡嚓卡嚓釘幾下即成了,千遍一律毫無美感的東西,古意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