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avia 2014-3-10 00:44
農曆春節
[b][size=5][color=red]農曆春節[/color][/size][/b]
新春指中國及其他東亞文化圈地區的新年,傳統上稱為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曆元旦不同)、歲首、正旦,現在一般稱為春節、農曆新年、大年,口頭上亦稱為過年、度歲、慶新歲;是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慶祝新年的主要節慶。
越南語稱為「Tết Nguyên Đán」(節元旦)、日語稱為「正月」(明治維新後農曆新年改稱旧正月,新春改為以格里曆計算)、韓語稱為「설날」(此乃固有詞,即新年之意)。
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
從明代開始,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
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政府廢除傳統農曆(陰曆,實為陰陽曆)改行歐洲的格利高里曆(陽曆),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曆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
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格利高里曆的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老百姓照舊「過新年」。
日本陰曆天保暦在明治維新後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陽曆計日,原來的陰曆便稱之為旧暦,人民的慶祝新春活動也只在西曆元日起的三天國定假日,雖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傳統習俗過年,只是更改過年的日期,把過年的傳統習俗改為格里曆新年進行,但原琉球國領地沖繩縣以及奄美諸島等地區仍有旧正月的慶祝活動。
同樣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如韓國及越南,即使官方曆法改用了西曆,官方及民間仍然有新春的慶祝活動。
目前除了大中華地區、朝鮮半島、越南之外,春節在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加拿大等地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節日
新春的定義有下列幾種:
最狹義的說法,春節僅指除夕與正月初一。
中國大陸與台灣將除夕和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第二種說法是配合公家訂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為新春假期。
第三種說法是大多數公司、商店的定義,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五開工日(迎財神玄壇真君日)為春節假期。
第四種是是傳統習俗上的新春,以除夕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第五種同樣是傳統習俗上的新春,從祭灶節(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
最廣義的定義是指從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
民間有「沒出正月就算過年」的說法。
新春在各地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主。
傳統上,每個農曆年都有一隻動物與十二地支對應,作為當年的象徵,稱為十二生肖;陰、陽曆對照表如下:
農曆新年是在陰曆2000年時期已經有。2010年是陰曆的4708年
假日政策:
在華人社會,新春是最重要的節日。
基本上,有為數可觀的亞洲國家都將農曆新年定為公共假期。
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韓國、、越南、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新加坡、印尼等地,農曆新年均為法定假日。
[b][color=red]台灣:[/color][/b]
除夕及正月首3天,若除夕或正月初一遇到星期六或星期日,則正月初四(及初五)補假,如2007年農曆除夕(2月17日)及正月初一(2月18日)正好為星期六、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四(2月21日)、初五(2月22日)均納入連續假期。
2008年起,政府顧及民眾返鄉需求,若連續假期終了後隔一工作日又逢週休二日者,該工作日則會挪做假期,於連假前一週六另行補班補課。
例:2009年春節假期(含補假)為除夕~初四(1月25日至1月29日),但逢上班日(1月30日,星期五)1天後即為周休二日(1月31日、2月1日),則該上班日亦變更為連續假期,連續假期前一週六(1月17日)則為工作日。
流程:
年獸和Category:新春習俗
春節的習俗多種多樣。
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過年要掛的紅燈籠 臘八:農曆臘月初八,是傳統的節日臘八節,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信號。
漢族傳統上,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
琉球人會吃用月桃葉包的米糕,還會掛貝殼驅邪。
祭灶,就是送灶君上天,向玉皇稟告世人的善惡曲直。
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
拜祖先,掃墓。
用柚子葉來洗澡。
大掃除。
要把家裡打掃乾淨,迎接春節。廣東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一般在年廿八進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該日。
貼上春貼、年畫、桃符、窗花等新年裝飾,有些地區流行倒貼福字:剛識字的小孩子會說「福倒了」,大人們說「沒倒」,小孩子會執拗的說「倒了!福倒了」,這麼說代表福到了,很吉利。
還有些會掛葦索、插松枝(於日本演變成注連繩和門松。
中國南方、越南、日本等地有擺放年花的習俗。
守歲:傳說如果兒女守歲的話,其父母會長歲。
有些地方有賣懶的習俗,即「賣掉懶惰」,例如把麵糰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徵讀書時不會離開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煙花。
互相拜年。華南地區的一些傳統是初一後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
初二則回女家拜年,開年,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發紅包(壓歲錢)。
踩高蹺。
敲鑼打鼓。
闔家團聚。
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年初三不拜年,廣東習俗。
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儘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不買鞋。廣東民間習俗,指農曆正月不應購買鞋子(因為廣東話「鞋」與「骸」及嘆氣的聲音同音)。
但其他地區沒有此禁忌,甚至認為「鞋」、「諧」同音,買鞋具有吉祥意義。
吉祥話。
春節期間,民眾見面都要說恭賀話。例如: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歲歲平安、步步高昇、大吉大利。
忌說不吉利的話,遇到壞事也要說吉祥話化解。
不動刀。
中國大陸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不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除舊迎新。
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財神,傳說財神玄壇真君會在這一天下凡,降福世人,故商家多在此日祭拜財神、開始營業。
這一活動在華南非常盛行,90年代以來,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煙花爆竹規模已不下於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