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乾隆為了給自己修陵園用楠木盜挖明陵

billFee 2010-5-30 00:39

乾隆為了給自己修陵園用楠木盜挖明陵

[size=16px]自命為“十全老人”的乾隆
[img]http://pix.gogobox.com.tw/out.php?i=705271_ap20070706082055696.jpg[/img]

  作為一國之君主,是否也需要去盜墓?答案顯然有些曖昧,首先,貴為帝王,如何需要像民間凡夫俗子那樣靠盜墓獲得財物?其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某非王臣。”帝王要拿到什麼寶物,何須以盜的名義。

  盜墓與一朝之君聯繫到一塊,或許不少人都可得覺得意外,這怎麼可能呢?但為了一己之利、出於壞人風水的考慮,皇帝也不能免俗,做起偷盜勾當,歷史上這樣的皇帝並不缺少。大清王朝鼎盛時期的皇帝、中國歷史上頗有作為之君乾隆就幹過這種事情。在古今盜墓者中,乾隆該算是權力最大的一位盜墓者。乾隆盜墓對像是明“十三陵”,其公開理由卻不是盜,而是頗討漢人喜歡的說法:修葺明皇陵,與他人的野蠻盜掘相比,乾隆的行為顯得比較文明

  乾隆盜墓堪稱一奇,據說僅是為了盜取陵中楠木大柱。史載,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西元1785年—1787年),開始對明陵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葺,乾隆就利用這次機會盜墓的,偷梁換柱。

  這次修葺,項目不全,且未尊原制,有的建築還被拆除或縮建,“拆大改小十三陵”。民間廣為流傳“乾隆盜木”的故事,就是這次修陵過程中發生的。說是乾隆因為看上了朱棣長陵祾恩殿的金絲楠木大柱,這才降旨修明陵的,企圖將長陵大殿拆毀。經劉墉(劉羅鍋)、紀曉嵐等人的勸阻,乾隆皇帝才放棄了拆長陵的念頭。但他不死心,仍命人拆毀了永陵的大殿,換下該殿的楠木,用於建設自己裕陵。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從嘉靖十五年(西元1536年)破土動工,營建永陵花了10多年時間,規制僅次於長陵,與朱翊鈞的定陵不相上下,“但長陵規劃之心思不及也”。當年建陵時,每月花費白銀不下于30萬兩。經過乾隆這次“修葺”,永陵祾恩殿確實縮小了,現代考古已證實了這一點。《大明會典》記載,永陵祾恩殿原為7間,左右配殿各9間,祾恩門面闊5間,乾隆五十年,拆後重建的祾恩殿變為面闊5間,少了2間,祾恩門也減為面闊3間。定陵祾恩殿面闊及間量也縮小了,柱網分佈也與舊制不同。

  當然也有為乾隆辯護的說法,稱乾隆在保護前朝陵寢方面,有只能比他的祖宗們做得更好的而不能更壞的意思。以大改小,是工部尚書等官員經實地勘察後提出的方案。拆舊建新,拆大改小主要是保了長陵,長陵是依舊制修繕的,材料主要就地取材。拆大改小後還余舊磚130余萬塊,大小楠木238件,改砍糟楠木224件,及花斑石500余塊。這些有的要運京備用,有的仍留在了原地。運京備用的報告是劉墉等人打給乾隆的,而不是乾隆偷偷幹的。還有,當時的定陵經過兩次大劫難,已是一片廢墟,定陵陵園主體建築只能重建。

  如果說乾隆挖了明陵,那麼民國時孫殿英的盜掘乾隆的陵墓,恰如一種報應。[/size]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乾隆為了給自己修陵園用楠木盜挖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