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an 2010-5-27 10:08
世上沒有守財奴
[size=16px]一般理解的守財奴,是說一個人空守著一大堆財富,自己卻捨不得消費,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捨不得花,做什麼都捨不得,顧慮重重,結果成了自己財產的奴隸。正如同小沉陽所說,做了最叫人上火的事兒,直到臨死之前,還有一大堆錢沒花出去。按照這種理解,這財富就是用來物質消費的,自己勞苦掙來的財富,自己反而消費不著,實在可惜。
不過,對財富也可以有別的理解。比如,法國歌命前有一位“穿袍貴族”(我是頭一次讀到這個詞,不知它具體是啥意思),他的名字很長,叫皮埃爾勒佩桑德布阿吉爾貝爾,這裡咱就簡稱他為老布吧,300多年了,老布給財富下的定義是:對每一項能產生“滿足”的東西的“享受“讀到這一句,我腦子裡突然閃出一個念頭,按這個定義來推斷,那世界上可就沒有什麼守財奴了,下面就是我的借題發揮。
“手裡有糧,心裡不慌”,講的是儲備的必要,那手裡有錢呢,不是更充實些麼?錢,在經濟學裡叫一般等價物,也就是通貨膨脹裡的通貨,顧名思義,那是最方便與其他貨物進行交換的,隨時可以變成現貨。存錢而不變現,看似不用,實乃不用之用,並不把財富指定於一個具體的貨物,更是一種大用,這就是擁有。
擁有本身也能產生滿足,擁有本身也能讓主人感受到享受,這是精神層面或者心理上的富足。普通老百姓可不這麼看,有錢就得用來吃用來穿用來花,花出去了,這錢才是自己的。這部分人應該也是從老百姓中分離出來的,一開始,獲取財富可能同樣是為了物質消費,為了物而錢,財富只是一種手段,可到後來這手段就演化為目的了,由商品拜物教走到了貨幣拜物教,就是為了錢而錢。到了這個份上,物質方面只要有基本的保障就成,而擁有財富本身,更能讓他們有一種遠離貧困的成就感,一種成為富人的身份滿足感,或者一種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所需要的安全感,通過擁有本身來享受,並沒有違背老布的財富定義。
我們看到,物慾橫流的社會中還有一種畸形的物質消費,“只買貴的,不買對的,這種消費,並不是僅著眼於物質本身,那也是一種精神層面或者心理上的消費,花大價錢,什麼都得是與身份相符的流行品牌,無非是要強化或者公開自己的大款身份,也是為了一種所謂的成就證實,身份認同和安全感索取,炫耀性的揮霍,不過是強化和外化的手段而已,是一種博得內心與顏面同時一笑的表演。
人們所說的守財奴在外觀上恰恰與此相反,他們相當內斂的,他們並不在意外界的評價,甚至害怕外界對自己財富狀況的知曉,哪怕是正當收入也怕露富,他們只要有這筆財富存在,能讓他們自己感受到,內心就有極大的滿足,花不花並不重要,只要能看到就成,有的還喜歡數錢,喜歡點鈔時的快感,為了這種富有的可持續,他們甚至會克制自己在物質上的正當消費,低調行事,他們更喜歡偷著樂。
在對財富的用途上,所謂守財奴與揮霍者其實是殊途同歸,一個用流動來填補內心,一個用存在佔據內心,卻都是財富的主人,守,正是財主行使權力的一種方式,何奴之有?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到自我實現需求五大類,人們通常是依次來滿足,底層滿足了,再向上發展,就如同西遊記開篇所講到的南贍部州地界,正是那:“騎著驢騾思俊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但這部分人有所不同,他們的需求發展是具有跳躍性的,而且最基層需求所佔的份量並不很大。當然,看似沾了精神兩字兒,也不能說他們就是高級趣味,不能說他們在精神上比尋常百姓更為豐富,這種嗜好,跟人文追求和社會關懷風馬牛不相及。雖不夠高尚,卻是一種社會現實,一種特殊的偏好,生活中不乏其人其事,但如果我們只從物質消費的角度去解讀,把人家看成守財奴,恐怕是有些偏誤呢。[/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