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苟安倖存的南宋與元朝的建立

ckodvache 2014-3-1 00:22

苟安倖存的南宋與元朝的建立

  自從宋朝皇室南渡以後,南宋統治集團建立了苟安江南的小朝廷,過著腐敗奢靡的生活。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情景,到了南宋末年更是有增無已。理宗趙昀在位達40年之久,由於中年嗜欲既多,荒於國政,權移奸臣。趙昀之奢侈浪費,前輩難及。作湖上西宮,造御舟,建禁苑芙蓉閣、香蘭亭;宮中飲宴頻繁;後庭宮婦充斥,簪珠插翠,妖艷異常。儘管當時已是蒙古重兵壓境,災荒頻仍,而皇室卻照舊紙醉金迷,無異平時。到南宋末年,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州縣官吏,統治集團的腐敗墮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還要向百姓預借來年的兩稅,苛征橫斂,無所不有,愈使民怨沸騰。直到南宋滅亡之前,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始終沒有間斷。
  自蒙古的軍隊開始南下以來,一種妥協苟安的氣氛一直籠罩著南宋小朝廷,甘弱而倖存。
  開慶元年(1259)十月,宋理宗以賈似道為右丞相。他拜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私下與蒙古議和,先是遭到忽必烈的拒絕,後因蒙哥汗死於合州的釣魚城,忽必烈急於北上爭奪汗位,雙方和議才告成功。根據這項秘密協議,南宋向蒙古稱臣,割江為界,歲奉銀絹匹兩各20萬。蒙古軍退兵後,賈似道以再造之功,班師回朝。為了掩蓋自己的行為,賈似道把忽必烈的使臣郝經長期拘留於真州(今江蘇儀征)。
  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以宋廷拘囚郝經為借口,舉兵南下滅宋。首先攻擊的目標就是南宋防禦蒙古的最重要據點襄陽。
  襄陽地處漢水中游南岸,與北岸樊城相對,是扼守長江的屏障。金亡後,宋和蒙古多次爭奪襄陽。1236年冬,蒙古宗王口溫布花、將領張柔等所率蒙古軍進佔襄陽。1238年,宋軍收復荊襄。1261年,宋潼川安撫使、知瀘州軍州事劉整投降蒙古。1262年,忽必烈採用劉整重賄襄陽守將呂文德,開榷場於樊城,築土城堡壘於鹿門山,遏制了宋軍南北之援。1267年,劉整向蒙古獻計曰:「如復襄陽,浮漢入江,則宋可平也。」
  至元五年(1268),忽必烈命阿術、劉整督師,圍困襄、樊。當時,襄、樊號稱城堅池深,兵儲可支10年,兩城相為固守,唇齒相依。廣大軍民以大無畏的氣概,決心與蒙古軍決一死戰。所以在戰爭的頭幾年,雖然蒙古軍用了築堡壘、造艦船、練水軍、絕援襄糧道等方法,使宋軍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但始終未能攻下。
  至元六年(1269)春,蒙古軍以破襄必先破樊之策,發兵圍攻樊城。守將張世傑被蒙古軍戰敗。七月,守將夏貴率舟師入援,又敗。秋,守將範文虎入援,再敗。
  至元七年(1270)春,宋以李庭芝為京湖制置大使,督師援襄、樊。範文虎忌李庭芝戰功,上書賈似道。賈似道令其從中牽制之。李庭芝多次命範文虎進兵,而範文虎以朝廷詔命未到,拒不發兵,自己則日攜美妾,走馬擊球軍中為樂。是年底,忽必烈增派史天澤至前線,採用城萬山以斷其西,柵灌子灘以絕其東的辦法,堵塞襄陽與外界的聯繫。1271年夏,各路元軍同時包圍襄陽。六月,宋將範文虎率軍10萬援襄、樊,抵鹿門,被蒙古軍戰敗。範文虎趁夜逃遁,戰艦及輜重全部被蒙古軍俘獲。
  1272年,襄、樊已被圍困5年。李庭芝造輕舟百艘,裝載貨物,募民兵數千,由民兵部轄張順、張貴率領,支援襄陽。張順轉戰百里,抵達襄陽城,中箭身亡。張貴約定範文虎夾擊元軍,到約定日,張貴率軍前往,範文虎失約,張貴重創數十處,為元軍所俘,不屈而死。至元十年(1273)正月,元軍切斷襄、樊水上聯繫,又用西域回回炮攻樊城,城陷,守將范天順戰死。守將牛富率兵百餘人巷戰,兵敗,投火自盡。二月,呂文煥以襄陽投降元軍,襄樊之戰結束。
  元軍佔領襄陽後,等於打開了南宋的大門,南宋王朝的崩潰已是無可挽回。忽必烈聽從謀臣乘破竹之勢,席捲三吳之獻策,於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命知樞密院事伯顏為統帥,史天澤同領兵20萬與四川元軍配合,大舉伐宋。伯顏兵分兩路:一路進攻淮西、淮東,直指揚州;一路由他自己率領,沿漢水入長江,並沿江南下,直奔臨安。伯顏親率的一路元軍,以呂文煥為前鋒,由襄陽順漢水而下,包圍郢州,宋將張世傑設防堅守,元軍不得前,繞道入漢水,攻沙洋。宋將王虎臣、王大用堅決抵抗,元軍用金汁炮焚燬民房,城破。於是又進圍新城,城陷,宋將居誼和3000名戰士全部殉職。十二月,元軍抵達漢口。
  元軍入長江後,攻下要塞陽邏堡,宋漢鄂舟師統帥夏貴倉皇逃遁,漢陽、鄂州守將相繼投降。1275年初,伯顏命阿里海涯守鄂,並進攻湖南,自己率軍沿江東下,黃州(今湖北黃岡)守將奕喜、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南)管景模、江州(今江西九江)呂師夔相繼投降。元舟師至安慶,宋知安慶府範文虎不戰而降。因沿江諸郡守將大都為宋降將呂氏之舊部,元軍一到,他們也就望風而降。但許多州郡百姓,仍奮起抗敵,如池州通判趙卯發率領軍民固守城池,城陷,身亡。
  至元十一年(1274)七月,宋度宗死,4歲幼子趙顯為帝,是為恭宗。而朝政依然控制在賈似道手中。十二月,鄂州失陷。至元十二年(1275)二月,賈似道率諸路精兵13萬,戰艦2500艘,金帛輜重之舟,舳艫銜接百餘里,駐軍蕪湖,與夏貴兵合。同時,又派宋京與伯顏議和,內容與1260年簽訂的密約相同,歲輸金帛,稱臣,伯顏不許。賈似道無奈,遂命孫虎臣統領步兵7萬駐池州丁家洲,夏貴率戰船2500艘橫亙江中,自己率後軍駐守魯港。元軍方面,伯顏分步騎夾岸並進,戰艘相逼,用巨炮轟擊宋軍中堅,北兵摩小旗,率輕稅,橫擊深入,殺溺蔽江。圖籍印符,悉已遺失。軍資器仗,狼籍不可勝計。孫虎臣逃奔魯港。夏貴不戰而遁。賈似道自魯港竄至揚州。這次戰役,宋軍數萬眾,一鼓而潰。
  賈似道遁逃到揚州後,上書遷都,謝太后(理宗后)不應允。元廷遣使向賈似道要郝經,賈似道大恐,將郝經遣還。南宋謝太后任命陳宜中為宰相,陳宜中上書奏請斬殺賈似道。謝太后納奏,罷免了賈似道,貶往循州,押解途中,被監送者鄭虎臣所殺。
  元軍丁家洲大捷後,乘勝沿江而下,南宋的太平、和州、無為、建康相繼失守。1275年三月,伯顏以行中書省駐建康。阿塔海、董文炳以行樞密院駐鎮江。
  同年五月,伯顏回上都議事,忽必烈進拜伯顏為右丞相,阿術為左丞相。八月,伯顏帶著忽必烈對南宋諭降的旨意返還軍前,取道益都,調淮東軍沿淮河進軍。十月,圍揚州,伯顏召集諸將,指授作戰方略,罷淮西行樞密院,以阿塔海、董文炳同署行中書省事。元軍連取揚州、鎮江、江陰、無錫、常州、西海州、廣德等地。元軍佔領常州後,一度被宋將劉師勇收復,直至十一月,常州再一次陷落,守將王安節等巷戰而死,城內多人遭戮。
  十一月,伯顏分軍三路,指向臨安。參政阿剌罕將右軍,自建康出四安鎮,攻獨松關;相威與參政董文炳將左軍與舟師,從江陰順江而下,由海道經華亭,至澉浦;伯顏和右丞阿塔海將中軍,由中道節制諸軍,水陸並進。
  元軍逼近臨安,宋將張士傑主張與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戰,為丞相陳宜中所阻。常州失陷後,元軍又入據獨松關,前鋒抵皋亭山(今杭州東北)。陳宜中命文天祥守餘杭。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十九日,宋廷遣宗室尹甫、趙吉甫等攜傳國玉璽及降表赴元營,伯顏接受了南宋朝廷的降表。謝太后又命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樞密使銜赴元營請和,伯顏卻留文天祥於營中,不讓其返回南宋。二月初五,趙顯正式上表投降,宣告南宋滅亡。元朝改臨安為江浙大都督府,命忙古帶、範文虎等入城接管。元世祖發佈文告。二月初八,伯顏驅文天祥隨祈請使吳堅、賈餘慶等北上入都。二月二十九日,祈請使吳堅等人行至京口,文天祥脫歸。三月,伯顏入據臨安,趙顯及太后等都被押送至大都。
  臨安失陷的同時,江東、江西、湖南諸路也多半被元軍佔領,但各地的抗元鬥爭仍在繼續進行。如守衛揚州的李庭芝、姜才等都在抗元鬥爭中戰死。
  至元十三年(1276)五月,宋端宗在福州即位。二十六日,文天祥被端宗任命為右丞相、樞密使、都督諸路軍民。文天祥辭之,改為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與張世傑、陸秀夫等抗元將領匯合一處。十一月,端宗走泉州,又入潮州;十二月,前往惠州,駐軍甲子門(今海豐縣東海口)。至元十五年(1278)初,端宗逃至廣州。元軍入廣州後,與宋軍戰於香山海中。五月,端宗死在廣東的一座海島上。宋衛王即位,改元祥興元年。六月,衛王駐廣東新會海中崖山,元朝派張弘范率水陸兵2萬南下,沿海漳、潮、惠、潭、廣、瓊諸州相繼陷落。十二月,文天祥移軍海豐,入南嶺。元軍領兵張弘正以輕兵直指文天祥軍營,文天祥被塔剌海所擒。至元十六年(1279)正月十三日,張弘范命文天祥作書招降張世傑,遭到拒絕,書寫了著名的《過零丁洋》,最後兩句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被殺,終年47歲。
  至元十六年正月十六日,元軍蔽塞西江,張世傑調輕舟迎戰。二十三日,元軍將領李恆率廣州戰船前來會戰,以哨船阻截張世傑的輕舟。二月初六晨,元軍發起總攻,宋將翟國秀、劉浚投降。張世傑、蘇劉義、張達、蘇景瞻等19隻船,突圍出走。宋衛王與丞相陸秀夫投海自盡。四月八日,張世傑所乘船隻遭颶風襲擊,張世傑溺死於海陵港。南宋殘餘勢力,至此消亡。
  自1260年蒙古族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後,經過太宗窩闊台、定宗貴由、憲宗蒙哥幾個大汗的努力,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遂下江南,1279年忽必烈最後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
  自從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先後出現了五代十國的並立,遼、宋和金、南宋、西夏、蒙古、高昌、大理、吐蕃等政權並存的局面。這種相互爭奪的分裂局面,長達三四百年之久。元朝滅宋後,結束了諸多政權並存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其疆域北極漠北,南到海南。元朝在建號的詔書中說:「輿圖之廣,歷古所無」。據《元史·地理志》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元朝的建立,意義重大,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
  大一統的元朝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打破此疆彼界,使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聯繫更加密切,許多著名的漢文著作被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少數民族的著作也被介紹到內地。徙往蒙古、河西、雲南、東北等地的漢族軍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對於祖國邊疆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少數民族的許多生產技術,如蒙古族的制毯術,畏兀兒族的絲織術、釀酒術,藏族的建築藝術都傳到了內地,促進了中原地區相關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元代遼闊的疆域,中央集權的有效統治,遍佈全國的驛站制度,都是元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有利條件。元朝天文、地理、水利等科技的高度發展是和上述有利條件密切相關。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所以能編寫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科學的《授時歷》,除了個人的天賦外,還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當時從北緯65度的北極圈附近到北緯15度附近的占城,每隔10度設1個觀測站,共設立了27個觀星站,郭守敬進行了世界天文史上規模空前的實測活動,搜集到了大量的科學數據。在詳細佔有資料的情況下寫成了《授時歷》。而這些資料的佔有,又與上述諸條件分不開。其它如元朝河流的探索,《元一統志》的編纂以及航海、氣象、水利等方面的成就,都與元朝實現全國大統一的條件息息相關。
  元朝的統一大大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元朝中西交通發達,中國的航船一直到達非洲,中國印刷術、火藥、造紙術、指南針等重大科學發明,都在這一時期傳入歐洲。中國的商品亦遠銷世界各地。波斯、阿拉伯的天文、醫學等科學成就也被大量介紹到中國。來自歐洲、非洲、亞洲各國的客商和使節,把中國的情況介紹給世界各國,而中國人通過這些客商和使節又大開眼界,進一步瞭解了世界。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苟安倖存的南宋與元朝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