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hi 2014-2-27 01:07
周召共和
周厲王(?~前828年),姬姓,名胡,在西周青銅器銘文中作「害夫」。為周夷王之子。《史記》稱他為周厲王,西周青銅器銘文稱他為剌王,在文獻中又作汾王。國人暴動之後,他居住在今山西省汾河流域,因此傳世典籍和青銅器銘文又稱他為汾王 。厲王為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約16年(約前857年~前842年在位,夏商周斷代工程作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太平御覽》八十四引《史記》記載:「周孝王七年,厲王生。」
周厲王(?~前828)西周第十位國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兒子。在位37年。公元前858~前841年在位。他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防禦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於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搾,奮起反抗。 「國人暴動」後厲王只好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周朝邊境~彘(今山西霍縣東北)。
公元前858~前828年在位。他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防禦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於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搾,奮起反抗。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這些引得國內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公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後於公元前828年死於彘(今山西霍縣)。他出逃後,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自共和元年(前841)中國歷史有了明確紀年。
周厲王在位期間,重用奸佞榮夷公,不聽賢臣周公、召公等人勸阻,實行殘暴的「專利」政策,奴役百姓,不讓他們有絲毫的言論自由,以至於行人來往,只能以目光、眼神來示意。於是周朝國勢更加衰落,朝政更加腐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於是開始聚眾起義,衝進王宮,試圖殺掉厲王,史稱「國人暴動」。厲王只好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周朝邊境~彘(今山西北部)死在今山西霍縣。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姬胡的諡號是厲王。
周厲王暴虐,國都裡的人公開指責厲王。召穆公報告說:「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厲王發怒,尋得衛國的巫者,派他監視公開指責自己的人。巫者將這些人報告厲王,就殺掉他們。國都裡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止住謗言了,大家終於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是堵他們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厲害。河水堵塞而衝破堤壩,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像河水一樣。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暢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們,讓他們講話。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獻詩,樂官獻曲,史官獻書,少師獻箴言,盲者朗誦詩歌,朦者背誦典籍,各類工匠在工作中規諫,百姓請人傳話,近臣盡心規勸,親戚彌補監察,太師、太史進行教誨,元老大臣整理闡明,然後君王考慮實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違背事理。百姓有口,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樣,財富就從這裡出來;好像土地有高原、窪地、平原和灌溉過的田野一樣,衣食就從這裡產生。口用來發表言論,政事的好壞就建立在這上面。實行好的而防止壞的,這是豐富財富衣食的基礎。百姓心裡考慮的,口裡就公開講出來,天子要成全他們,將他們的意見付諸實行,怎麼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將能維持多久?」厲王不聽。於是國都裡的人再不敢講話。三年以後,便將厲王放逐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地,並死在那裡。
西周王朝從滅商後經周公及幾代周王的治理,公元前9世紀,到成康時期,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西周到懿王以後,國力日漸衰弱,四周方國部落交相發動對周的進攻和侵擾。厲王(名胡,夷王子)時,原來臣屬於周的噩國,其國在今南陽東北一帶,看到周的勢力衰弱,就乘機叛周並企圖侵佔周的疆土。於是噩侯聯絡南淮夷和東夷部落,出兵進攻周的東部疆域和南部國土,聲勢浩大,氣勢兇猛,一直打到東都成周(今洛陽市東白馬寺一帶)附近,嚴重影響著京畿的安危。
周厲王為了保衛京都和周的社稷,從宗周調來了西六師的部隊,又從北部調來殷八師的大軍,從西、北兩個方向向河洛地區聚集,企圖形成夾擊之勢,一舉殲滅噩國的軍隊。厲王依靠貴族大臣的親兵來抵禦噩國的進攻,周將禹率大臣武公的私家兵車百乘,廝禦200人,徒兵千人參戰,經過激烈的戰鬥,周厲王終於擊敗了噩侯,保衛了成周的安全。
周厲王攻噩之戰之後,居住在今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的淮夷,又發兵向周進攻。周厲王命虢仲率兵反擊,未能取勝。淮夷氣勢更為囂張,又一次發動更加兇猛的進攻,一路浩浩蕩盪,深入到周的中心地帶,打到伊水、洛河之間,並掠殺無辜平民,搶奪財物。厲王親臨成周指揮反擊戰,命令周將率精兵反擊。所率的周兵自洛水上游連續發動多次反攻,使淮夷無法招架,只得敗退,紛紛逃竄。周軍乘勝追擊,最後徹底擊敗了淮夷,斬俘140餘人,奪回被淮夷擄去的周民400人。
由於周厲王攻噩和平定淮夷的勝利,大振軍威,周的軍力有所增強,西周王朝國威也有所振作。然而厲王登位三十年,貪財好利,親近榮夷公。大夫芮良夫規諫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只喜歡獨佔財利,卻不懂得大禍難。財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產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而有誰想獨佔它,那危害就大了。天地間的萬物誰都應得到一份,哪能讓一個人獨佔呢?獨佔就會觸怒很多人,卻又不知防備大禍難。榮公用財利來引誘您,君王您難道能長久嗎?做人君的人,應該是開發各種財物分發給上下群臣百姓。使神、人、萬物都能得到所應得的一份,即使這樣,還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來怨恨呢。所以《頌詩》說:『我祖後稷有文德,功高能比天與地。種植五穀養萬民,無人不向你看齊。』《大雅》說:『廣施恩澤開周業。』這不正是說要普施財利而且要警惕禍難來臨嗎?正是因為這樣,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業一直到現在。而如今,君王您卻去學獨佔財利,這怎麼行呢?普通人獨佔財利,尚且被人稱為是強盜;您如果也這樣做,那歸服您的人就少啦。榮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敗亡了。」厲王不聽勸諫,還是任用榮公做了卿士,掌管國事。
厲王暴虐無道,放縱驕傲,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公勸諫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厲王發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發現了後就來報告,立即殺掉。這樣一來,議論的人少了,可是諸侯也不來朝拜了。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只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只是把他們的話堵回去了。堵住人們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厲害。水蓄積多了,一旦決口,傷害人一定會多;不讓民眾說話,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治水的人開通河道,使水流通暢,治理民眾的人,也應該放開他們,讓他們講話。所以天子治理國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獻諷喻朝政得失的詩篇,盲人樂師要獻所映民情的樂曲,史官要獻可資借鑒的史書,樂師之長要獻箴戒之言,由一些盲樂師誦讀公卿列士所獻的詩,由另一些盲樂師誦讀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進諫言,平民則可以把意思輾轉上達天子,近臣要進行規諫,同宗親屬要補察過失,樂師、太史要負責教誨,師、傅等年長者要經常告誡,然後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來很順當,沒有錯誤。民眾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財貨器用都是從這裡生產出來;民眾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饒田沃野,衣服糧食也是從這裡生產出來的。民眾把話從嘴裡說出來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壞也就可以從這裡看出來了。好的就實行,壞的就防備這個道理,就跟大地出財物器用衣服糧食是一樣的。民眾心裡想什麼嘴裡就說什麼,心裡考慮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們的嘴巴,那能維持多久呢!」厲王不聽勸阻。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過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襲擊厲王。厲王逃到彘。
厲王的王太子靜被藏在召公家裡,國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君王不聽,以至於遭到這樣的災難。如果現在王太子被人殺了,君王將會以為我對他們記仇而在怨恨君王吧?待奉國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險也不該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該發怒,更何況待奉天子呢?」於是用自己的兒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終於免遭殺害。
召公、周公二輔相共理朝政,號稱「共和」(前841)。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死在彘地。太子靜已在召公家長大成人,二輔相就一塊兒扶立他為王,這就是宣王。宣王登位之後,由二相輔佐,修明政事,師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遺風,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了。十二年(前816),魯武公前來朝拜天子。
《竹書紀年》記載,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暴政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到彘,太子姬靜(後為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家裡,被國人包圍,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才得免難,史稱「彘之亂」。共伯和受諸侯推舉,「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又歸政於周宣王,自己「逍遙得志於共山之首」。史稱這段時期為「共和」。共和元年為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共和還有一種說法,僅見於《史記·周本紀》,稱所謂共和指周公、召公兩相行政。這裡的召公為召穆公姬虎,而同一時期文獻中卻沒有記載周公的名號(周定公一說出自偽《今本竹書紀年》),所以後代學者多有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