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hi 2014-2-26 01:37
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
唐高宗(628~683),漢族人,字為善。貞觀二年(628)六月十三日出生,卒於弘道元年(683),享年56歲。唐高宗李治是 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貞觀五年(631)封晉王。七年,遙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十七年,李承乾謀殺李泰未遂。事發,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王李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間由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太宗女高陽公主嫁房玄齡子遺愛,高宗即位,貶遺愛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房遺愛、荊王李元景及吳王李恪等謀反。事發,遺愛被殺,李元景、李恪及高陽公主等均賜死,高宗皇位由此得到鞏固。
「永徽之治」指的使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的一段治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績(徐世績)、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訓令納諫、愛民,高宗即位時即對群臣宣佈:「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訓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唐高宗時,朝鮮半島分成三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六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高宗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羅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至顯慶二年(657),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部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貞觀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被廢,晉王李治被立。在侍奉太宗之際,武氏和李治相識並產生愛慕之心。唐太宗死後,武氏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永徽元年(650)五月,唐高宗在太宗週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氏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651)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氏便再度入宮。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
不久高宗欲廢王皇后,改立武氏為后。對此,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對。李義府、許敬宗等卻迎合帝意,表示贊成;宿將李績則奏稱:「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高宗在李義府等人的支持下,終於在永徽六年(655)廢王皇后,立武氏為皇后。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貶斥,不久,長孫無忌被迫自縊,褚遂良則被流防至更遙遠的愛州(今越南清化),死在那裡。
顯慶(656~661)末年,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皇后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朝廷內外稱他們為「二聖」。公元675年,唐高宗患的風眩症更厲害了,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皇后攝政。宰相郝處俊諫道:「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後乎!」唐高宗因而暫時停議。武則天得知後,就召集了一些「文學之士」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約千餘卷;並且密令參決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權力。不久,高宗下詔:「朕方欲傳位皇太子,而疾速不起,它申往命,加以等名,可茲為孝敬皇帝」。同時於4月13日(後上元二年三月十三日)詔令:武後攝政。公元676年12月,改元儀鳳,佈施大赦天下。由此直至高宗駕崩,武則天全面掌控朝政。
唐高宗與長孫無忌等元老派的矛盾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尤為突出。結果,一向被認為懦弱的高宗卻不再向長孫無忌為代表的元老派退讓妥協,堅決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並且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貶黜出京城。最後,褚遂良病死於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任上,長孫無忌被迫自殺。在這件事情上,高宗可能由於被壓抑的太久了,因而產生了逆反心理,所以才會對以自己親舅舅為首的元老派毫不留情地一網打盡。
唐高宗並不是一個懦弱無能之人,其在位時期的文治武功在唐代諸帝之中都是極其顯赫的,不亞於其父太宗。只是由於高宗自幼體弱多病,所以才使得在他死後政權逐漸落入武則天手中。高宗生前並非不知到武則天的權力慾野心,但是可能是因為他確實很愛武氏,所以不忍心廢掉武氏的皇后之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