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ne 2014-2-21 00:42
《洛神賦》中的神秘女子是誰?
東晉時期的著名畫家顧愷之有一幅流傳千古的名畫:《洛神賦圖》,此圖描繪的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在畫中,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癡情嚮往。畫中的洛神梳著高高的雲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但最終在雲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後依依不忍地離去。
《洛神賦圖》依據曹植的千古名篇《洛神賦》所作。其中曹植這樣描述洛神的美貌:「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容曜秋菊,華茂春松,髣拂兮若輕雲之蔽月......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從抽像到具體,從神韻、風儀、情態、姿貌,到明眸、朱唇、細腰、滑膚,描繪得淋漓盡致,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形。此外曹植還描寫了洛神的動態美:「體迅飛鳧,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助自己的夢境,將他的夢中情人如夢如幻地描繪了出來。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植所描寫的「洛神」和顧愷之畫中的「洛神」是現實中的人物還是夢境中的想像?
有人認為,所謂的「洛神」是現實存在的,那就是曹植的嫂嫂甄氏。據《文昭甄皇后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帝七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病死。曹操乘機出兵,甄氏成了曹軍的俘虜,繼而嫁曹丕為妻。甄氏嫁給曹丕後,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征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229),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后,並於次年鬱鬱而死。
就在甄后去世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淩波禦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裏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曹植在這篇賦文中以神話的方式來寄托他思念甄氏的哀思。魏明帝繼帝位後,為避其母諱,乃改名《洛神賦》。
《洛神賦》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唐代大學者李善註解《洛神賦》,將曹植和甄妃的一段戀愛故事講述得活靈活現,生動逼真,更使洛神和甄妃等同起來。人們喜愛這段浪漫故事,更願意相信這段故事的曲折、真實。這樣,洛神甄夫人的傳說借助《洛神賦》的優美文字和李善的浪漫註解不脛而走,風行天下。
同樣,有人提出了所謂的「洛神」並不是甄氏的理由:首先,即使曹植愛上他的嫂嫂,他也沒有那麼大的膽量寫《感甄賦》。丕與植兄弟之間因為政治的鬥爭,本來就很緊張,曹植寫《感甄賦》,豈不是色膽包天,不怕掉腦袋了嗎?
其次,《洛神賦》原名《感鄄賦》,亦作《感甄賦》。而此「甄」不同彼「甄」,「甄」字通「鄄」,在作《感甄賦》的前一年,即黃初二年,曹植被曹丕封為鄄城侯,第二年又晉封為鄄城王(今山東濮縣)。所謂感鄄者,所感的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胡克家在《文選考異》中認為這是世傳小說《感甄記》與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實是曹植「托詞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其亦屈子之誌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朱幹在《樂府正義》中指出,「感甄」之說確有。但所感者並非甄妃,而是曹植黃初三年的被貶地鄄城。
而洛神,則是洛水之神,名宓妃,是傳說中伏羲氏之女。曹植在《洛神賦序》裏寫道:「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後來,甄后的兒子曹睿即位為魏明帝,他對叔叔的文章倒是很喜歡,不過覺得題目起得不好,便將《感甄賦》改為《洛神賦》。無論是曹植,還是曹睿,他們都沒有想到,這一改名舉動竟被後人理解成「欲蓋彌彰」,於是文人附會,臆想百出,那個在洛水之畔贈送枕頭的女子,便由宓妃變成了甄妃。
由此看來,是差之毫釐,謬之千裏。「鄄」與「甄」的混淆使得甄妃成了《洛神賦》的主角,也成全了後人傳說的美麗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