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大戰役

charlene 2014-2-19 00:12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大戰役

1.武王伐紂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即位後,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並加緊予以落實: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當時,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與此同時,商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熾化,商紂飾過拒諫,肆意胡為,殘殺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呂尚(姜子牙)等人遂把握這一有利戰機,決定乘虛蹈隙,大舉伐紂,經過牧野之戰,一戰而勝,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

2.垓下之圍
  漢四年(前203年)楚漢鴻溝劃界後,項羽領兵東歸,劉邦也欲西還。這時張良、陳平對漢王說:“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盡,這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勿擊,真所謂‘養虎遺患’。”劉邦聽從。
  漢五年,劉邦一面派使者聯絡各地諸侯王,約定共同滅楚,一面親自率軍追擊項羽。十二月,項羽敗逃至垓下,已兵少食盡,而被漢軍及諸侯兵重重圍困,夜間又聞漢軍四面皆唱楚歌,以為楚地已為漢軍占領,不覺泣下,左右也皆泣。項羽於是乘黑夜率領壯士八百餘人乘馬突圍。天明,漢軍發覺,以五千騎追之。項羽渡淮時,跟隨他的已只剩百餘騎。至陰陵迷道問路,被農民所騙,陷大澤中,為漢兵追及,項羽復向東逃,已只餘二十八騎,自忖無法脫逃,與部下再戰。最後,項羽敗至烏江。烏江亭長備船岸邊要送他過江。項羽笑道:“我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能生還,我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遂下馬步戰,殺漢軍數百,身被十餘創,自刎身亡。

3.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爆發了一場決定性大戰。當時北方割據勢力以袁紹最大,曹操次之,兩大勢力決戰是勢所必然的。袁紹有軍隊數十萬,占地面積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於對抗袁紹的軍隊僅三、四萬,但比較得到百姓擁護,而且獻帝在他手中,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年二月,袁紹遣謀士郭圖、大將顏良直撲白馬曹操所置東郡太守劉延,自己親率大軍駐屯黎陽。曹操採用聲東擊西的戰略,引兵向延津,袁紹派兵增援。曹操見袁紹中計,立即親率輕騎直趨白馬,陣斬顏良,袁軍大亂潰散。袁紹大怒,下令渡河追擊曹操。在延津以南,曹操故意將輜重棄置路上,袁軍紛紛搶奪。操乘機敗袁軍,誅袁軍大將文丑。
  曹操盡管在白馬、延津取得局部勝利,但敵強我弱的態勢仍未根本改變,於是決定誘敵深入,主動撤退到官渡,深溝高壘,固守陣地,以待有利時機。雙方在官渡相持數月後,曹操出奇兵火燒烏巢,盡焚袁軍糧草輜重,並趁機向袁軍全力進攻,一舉消滅袁軍七萬餘,袁紹和兒子袁譚率親兵八百餘騎逃過黃河。此一戰役,曹操以少勝多,殲滅袁紹的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4.赤壁之戰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陽)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九月,曹軍進占新野(今屬河南),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的劉備軍,共約五萬兵馬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沖斗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占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5.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發生的淝水之戰,是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同北方氏族貴族建立的前秦政權之間進行的一次戰略性大決戰。戰爭的結果,是弱小的東晉軍隊臨危不亂,利用前秦統治者苻堅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和前秦軍隊戰術部署上的不當而大獲全勝,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

6.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明與後金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成為戰爭史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一個出色戰役。
  後金是居住在我國長白山一帶女真族建州部在明時建立的政權。北宋末期,女真完顏等部建立金朝,從東北進入黃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東北。明朝初年,這些留居東北的部落分為海西、建州、東海三大部。明神宗萬歷十一至十六年(1583~1588),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統一建州各部,又合並了海西與東海諸部,控制了東臨大海(日本海)、西界明朝遼東都司轄區、南到鴨綠江、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等廣大地區,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確立了兼有軍事、行政、生產三方面職能的八旗軍制。八旗士兵出則為兵,入則為民。開始時只分黃、白、紅、藍四色旗幟。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又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女真人分編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7500人,共有兵力6萬餘人,主要是騎兵。此外,還修築了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等城堡,補充馬匹和戰具,屯田積糧,積極備戰。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
  明朝統一全國後,在東北設官置治,建衛設防。洪武四年(1371年)在遼陽設立定遼都衛,後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永樂元年(1403年)置建州衛,永樂七年在黑龍江口附近的特林設置奴兒幹都指揮使司。後又在這些地區陸續增設衛所。

7.靖康之變
  宣和七年(1125),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東路軍進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楚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後妃、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攜文籍輿圖、寶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

8.鴉片戰爭
  1840~1842年(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是中國由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折點,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戰前的世界和中國在鴉片戰爭前,世界上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經歷了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英國是當時最先進的工業國。1825年爆發了世界資本主義歷史上第一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資產階級加緊對外擴張,企圖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法國自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後,工業生產也有較快增長,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義強國。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遠較英﹑法兩國落後,其南部各州奴隸制還居於統治地位,但其商業資本也極力謀求向海外擴張勢力。沙俄是歐洲的封建帝國。16世紀80年代起,它越過烏拉爾山,向東進行擴張。17世紀中葉,曾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1689﹑1727年,中俄雙方先後簽訂《尼布楚條約》和《布連斯奇條約》,劃定中俄東段和中段邊界。沙俄掠奪中國領土的陰謀暫時未能得逞,但仍野心勃勃,伺機而動。
  當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中國仍停滯在封建社會階段,處於清王朝的統治之下。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主要地位。資本主義萌芽雖然已經出現,但發展緩慢。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的腐朽日益暴露出來。政治黑暗,軍備廢弛,土地兼並現象愈益嚴重,捐稅和地租不斷增加,廣大人民生活每況愈下,國內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連綿不絕。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在對外關系方面採取閉關政策。它把對外貿易的城市限制於廣州一口,並對這種貿易嚴加控制,規定外國商人銷售商品和購買土貨必須通過少數特許的公行商人之手。這種閉關政策是封建經濟和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產物,既嚴重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引起希望打開中國市場的西方國家資產階級的不滿。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急於開拓中國市場,但它們的工業品很難獲得廣泛的銷路。中國出口的茶﹑絲,遠遠超過英國輸入的工業品。於是,英國資產階級竭力發展對中國的鴉片貿易,利用鴉片作為打開中國大門的手段。
  自19世紀初,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外國鴉片販子不顧清政府多次頒布禁止鴉片入口的法令,賄賂清朝官吏,勾結中國私販,肆無忌憚地進行走私活動。據不完全統計,19世紀最初二十年中,英國每年平均自印度輸入中國鴉片四千餘箱,以後迅速增加,至鴉片戰爭前夕已達三萬五千五百餘箱。另有少部分鴉片是美國煙販從土耳其販運來的。此外,沙俄自30年代也從中亞向中國輸入鴉片。由於鴉片輸入激增,中英貿易發生了顯著變化,英國由入超變為出超。從30年代起,在英國輸入中國貨物總值中,鴉片占二分之一以上,英國每年從中國掠走白銀達數百萬兩,鴉片稅收還成為英屬印度政府的一項重要財源。
  鴉片的大量輸入,流毒極為嚴重。不僅損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銀外流,而且引起銀貴錢賤,直接破壞社會生產,影響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過去白銀一兩折換銅錢一千文左右,30年代末增至一千六百多文。按規定農民必須用白銀納稅,從前谷一石多可完稅銀一兩,如今非谷兩石不可,實際負擔大為加重。1838年12月12日(道光十八年十月二十六),廣州爆發萬人大示威,抗議英美煙販阻撓廣州地方官吏處決中國煙販,幹涉中國內政,反映了廣大人民禁止鴉片的強烈要求。
  鴉片的大量輸入,還加深了清朝封建統治的危機。吸食鴉片的人,最初主要是清朝封建統治階級及其依附者。鴉片貿易使清朝的吏治愈益腐敗,軍隊更加失去戰鬥力,而白銀源源外流,使清朝財政陷入困境。因此,鴉片問題在清政府內部引起激烈爭論。道光十六年,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奏請取消鴉片輸入的禁令,準許鴉片納稅後公開買賣。這種弛禁主張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中腐朽集團的利益。十八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書道光帝,痛陳鴉片禍害,主張嚴懲鴉片吸食者,以抵制鴉片輸入。這個主張得到一些開明官僚的支持,湖廣總督林則徐奏稱:鴉片為害巨大,若不認真查禁,“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經過中央和地方官吏反復討論,嚴禁鴉片的主張暫居上風。是年冬,林則徐奉召晉京。道光帝多次召見,授以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
  1839年 3月10日(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林則徐到達廣州。他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嚴拿煙販,懲辦不法官弁,整頓水師,加強珠江防務;同時責令外國煙販將躉船上所存鴉片造具清冊,聽候收繳,並出具甘結,保證今後不再販運,否則“貨盡沒官,人即正法”。這些措施得到人民群眾熱烈支援,禁煙運動迅速趨於高漲。
  英國蓄意破壞中國的禁煙措施。3月24日(二月初十),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從澳門潛入廣州洋館,企圖阻止外商交出鴉片。林則徐派兵監視洋館,斷絕廣州與澳門之間的交通。義律改變手法,命令英商繳煙,保證煙價由英國政府賠償,並勸告美商採取一致行動。其目的在於為英國發動侵略戰爭製造藉口。在禁煙運動的壓力下,英國煙販繳出鴉片二萬餘箱,美國煙販繳出一千五百餘箱。6月3~25日(四月二十二至五月十五),林則徐率地方官吏,在虎門海灘將繳獲的煙土全部當眾銷毀。禁煙運動獲得初步勝利。
  鴉片貿易被嚴厲取締後,英國資產階級立即策劃發動侵略戰爭。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次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並派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通過支付軍費案。
  在中國境內,義律繼續進行破壞禁煙的活動,阻止英國商船具結入口貿易。1839年9~11月(道光十九年七月下旬至九月末),英國兵船先後在九龍和穿鼻洋面多次襲擊中國水師,都被擊退。
  1840年 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船艦四十餘艘及士兵四千餘人到達中國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9.太平軍北伐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1814-1864)在廣西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佔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後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北伐。1853年5月北伐軍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逼近天津,咸豐帝(清文宗)宣佈京師戒嚴。八月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鳳祥在連鎮突圍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義。李開芳退守山東茬平馮官屯。被俘後被押解北京,6月11日淩遲處死。太平軍北伐最後失敗。
  太平軍北伐, 孤軍遠征, 長驅六省,雖為精銳之師,但後援不繼,終不免全軍覆沒。廣大將士英勇奮戰,震撼清朝心臟地區,牽制大量清兵,對南方太平軍和北方人民的鬥爭客觀上起到了支援作用。

10.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侵略中國和北韓的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按中國干支紀年,是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日本挑起戰爭 日本蓄謀吞併北韓、西侵中國由來已久。1894年春,北韓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北韓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政府同時也誘使清政府派兵,為自己出兵北韓製造藉口,清政府接到北韓政府請求後,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兩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駐牙山,並電告駐日公使汪鳳藻,令其根據1885年的《中日天津條約》,知照日本外務省。其時,日本內閣見陰謀得逞,一面派兵入朝,佔據漢城附近各戰略要地,一面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島圭介“得施行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授權大島挑起舋端,發動侵略戰爭。
  當中日兩國向北韓出兵時,北韓政府已接受東學黨起義軍提出的要求,雙方簽訂休戰和約,起義軍退出全州。北韓內戰實際上已經停止,清軍並未與東學黨起義軍交戰。北韓政府為消除日本出兵藉口,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葉志超部準備從牙山訂期內渡,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時撤兵。日本雖已失去出兵北韓的藉口,但仍決心擴大事端,促成中日關係破裂,它不僅拒絕撤兵,反而繼續向北韓增派軍隊,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北韓內政的方案,以達到既使日軍賴在北韓不走又能拖住中國軍隊的雙重目的。7月12日,陸奧電令大島:“目前有採取斷然處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藉口,立即開始實際行動”。大島接訓令後,于19日和20日連續提出強硬要求,脅迫北韓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23日,日軍攻佔北韓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 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島指令大院君宣佈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對中國海軍發動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中國軍隊發起進攻,終於挑起了這場侵略戰爭。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