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lo 2014-2-16 00:56
準噶爾汗國的最終歸宿
當年乾隆皇帝在最終平定西北準噶爾部的叛亂後,曾斷然下令西征的清軍將被俘獲的準噶爾部部民全體斬殺,以除後患。準噶爾之亂被最後平定,至於其領地和民眾如何安置則再無下文。在此大膽描述一下事情的前因後果。
一、準噶爾部簡介
準噶爾部落是屬於蒙古族的一支--衛拉特蒙古,這是個歷史悠久的部族,在各個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謂,元朝稱翰亦剌惕,明代稱瓦剌,清代稱衛拉特,亦稱厄魯特、額魯特或西蒙古、漠西蒙古。國外則稱之為卡爾梅克。(現俄羅斯伏爾加河下遊有個卡爾梅克共和國,其民族成分也屬於西蒙古人的一支。)明末清初之際,衛拉特蒙古分為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大部落。準噶爾統治家族為元臣孛罕後裔綽羅斯氏。準噶爾部分布於巴爾喀什湖東南的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
二、準噶爾汗國的建立(1640年)
1625年,準噶爾部強盛起來,其首領哈喇忽刺對外抗擊沙俄,對內與喀爾喀蒙古抗爭,並與和碩特爭奪盟主地位。1634年,準噶爾部的首領哈喇忽剌去世,其子巴圖爾繼承了他的事業,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土,並在1638年在博克塞裏(今博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建成自己的都城,1640年,制定了《衛拉特法典》,正式建立了包括厄魯特各部和一些突厥部落在內的準噶爾汗國,巴圖爾被稱為巴圖爾琿臺吉,連續兩次擊退俄國的侵略,迫使俄國承認了自己的獨立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兩國互通貿易。清朝是在1644年建立,準噶爾汗國要比它早立國4年。
三、噶爾丹統治時期的準噶爾汗國(1670~1697)
1653年巴圖爾琿臺吉去世,第五子僧格於1664年即位。1670年僧格被同父異母兄所害,胞弟噶爾丹立即從西藏用極快的速度返歸,平定內亂,繼承汗位,稱為“博碩克圖汗”。正是這位不識時務的葛爾丹,對內排斥異己,對外窮兵黷武,開始挑起與清朝連綿不斷的戰爭,把準噶爾部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噶爾丹深受喇嘛教的影響,一直想建立一個以喇嘛教為國教的準噶爾帝國,所以,他第一步在1678年率兵攻入南疆,滅亡了葉爾羌汗國,同時,又用兵於哈薩克,鞏固在那裏的統治。噶爾丹在征服了自己西方的哈薩克汗國之後,便集結兵馬欲與清朝爭奪漠南、漠北蒙古的領地。在1690年,攻入喀爾喀(外蒙古,今蒙古國),長驅東進,直取烏珠穆沁,然後撥轉鋒芒,在赤峰附近的烏蘭布通南下。喀爾喀諸部首領都無法抵擋,於是聯名向清朝的康熙皇帝求救,康熙皇帝御駕親征,與噶爾丹在烏蘭布通交戰,噶爾丹雖然英勇善戰,並發明了著名的“駝城”戰術,但仍然被裝備有重型火炮的清朝軍隊擊敗。在1695年,噶爾丹再度進兵喀爾喀,這時的喀爾喀已經被清朝納入自己的版圖,康熙皇帝再次御駕親征,噶爾丹雖然抱定必勝的決心,但這時他的實力與上次相比已大為不如,他的3萬鐵騎難以擊敗康熙的20萬大軍,最終大敗虧輸,回國的道路也被切斷,在逃亡一年後,即1697年服毒自殺。次年,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僧格之子)正式登上了大汗的寶座。
四、策妄阿拉布坦與其兒子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的準噶爾汗國(1698~1745)。
這是準噶爾汗國的鼎盛階段,領土範圍包括新疆、青海、蒙古西部、今哈薩克斯坦等廣大地區,人口達到五百餘萬,擁有三十萬大軍,繼續與清廷爭奪西北,並數次擊敗清朝軍隊。
五、準噶爾汗國的敗亡(1745~1757)。
1745年,噶爾丹策零去世,其子策妄多濟那穆紮勒即位,稱為阿占汗,他年少荒唐不理政務,並且囚禁了替自己管理國家的姐姐鄂蘭巴雅爾,致使姐夫薩英博落克秘密擁立阿占汗的異母兄喇嘛達爾紮,殺死了阿占汗,汗國陷入長年內亂。1752年,策妄阿拉布坦弟弟大策零頓多布的孫子達瓦齊聯合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阿穆爾撒那,最終消滅了薩英博落克和喇嘛達爾紮的勢力,達瓦齊自立為汗,這又引起阿穆爾撒那的不滿,1755年,阿穆爾撒那投奔清朝,並作為向導進攻準噶爾汗國,達瓦齊率軍抵抗,大小戰役數十次,終因寡不敵眾而敗,達瓦齊被清軍俘虜。
清朝此後對厄魯特蒙古採取“眾建以分其勢”的政策,封阿睦爾撒納為輝特汗,班珠爾為和碩特汗,車淩為杜爾伯特汗,噶勒藏多爾濟為綽羅斯汗。但阿睦爾撤納並不滿足於這種安排,執迷不悟,不顧力量懸殊,繼續著祖宗們的老路,又叛清自立。這一次終於使乾隆皇帝龍顏震怒,對這個屢降屢叛的老冤家失去了最後的耐心,決心用霹靂手段解決這一心腹大患。整個準噶爾汗爾部的末日到來了,清將兆惠在迅速擊敗阿睦爾撤納後,立即奉旨將留在故地和被俘獲的約十幾萬準噶爾人全部就地斬殺殆盡。阿睦爾撒納敗逃哈薩克,1757年在哈薩克首領阿布責追捕下,逃入俄占區謝米巴拉丁斯克,得痘身亡。至此,強盛一時的準噶爾汗國在內外交困中滅亡,歷時115年後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昔日輝煌的草原帝國變成了一個冰冷的歷史和地理名詞。(也有資料說大約有十萬準噶爾老幼婦女逃往阿富汗和哈薩克斯坦避難僥幸逃脫。)
盡管清史刻意的隱瞞這一事件,並且至今也有人對此諱莫如深,但是一個有著幾十萬人口的部族突然就在被清軍征服之後神秘的消失了,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普遍懷疑。很多國外史籍對此多有記載,不過說法不一。國內史料更是極其有限,但也能從中找到蛛絲馬跡。除文章開頭所引用的乾隆禦制碑文中的那些話之外,《清史稿》中的《清高宗實錄》和《平定準噶爾方略》也有幾段文字值得玩味:一是乾隆諭令前線將領:“必應全行剿滅,不得更留餘孽”,“此等賊人,斷不宜稍示姑息”,“此次進兵非同一般,各將厄魯特徹底剿滅,永絕根株”。二是乾隆對投降部眾的安排:“大兵進剿,厄魯特等自必畏罪投誠。如有前赴巴裏坤者,即將伊等頭目先行送赴京師,所屬人眾亦隨即移至內地過巴裏坤後,其應行剿戮者即行剿戮。所餘妻子,酌量分賞官兵,母得稍存姑息”,“如稍懷叵測,即移至巴裏坤,再令移入肅州,即行誅戮”。乾隆還認為:“厄魯特俱行剪除,回眾自必傾心歸順”。前線將領的報告:“盡喚男丁而出,屠戮有聲。”由此可見,清軍屠殺不是某些人或某一部的單獨隨意的行為,而是整個軍隊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統一行動,屠殺的總指揮就是乾隆,具體實施者就是當時的清軍統帥兆惠,目的就是要對歷經三朝屢次對抗清廷的準噶爾部斬盡殺絕,一勞永逸的消除後患。在這場精心策劃的屠殺中,幾十萬準噶爾人慘死於清軍的屠刀之下,鮮血染紅了衛拉特草原,準噶爾人遭到了無情的滅族之災,“數千裏內,遂無一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清廷對準噶爾部的戰爭,關系到新疆、青海、西藏、蒙古的統一問題,戰爭勝利的結果是清廷在這些邊疆地區建立起了鞏固的統治。特別需要提到的是,準噶爾部的首領從噶爾丹到策忘阿拉不坦到葛爾丹策零再到阿睦爾撒那,都與沙皇俄國有密切關系,受到沙俄的策動和支持。(阿睦爾撒那遁入俄羅斯後,清軍在繳獲中,發現有俄羅斯誘使其加入俄羅斯國籍的信件。)所以,清廷對準噶爾部的鬥爭,在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下,實屬必要,對於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綜合上述史料,再結合清軍入關時有過“屠城”的前科,乾隆皇帝下令屠滅準噶爾部十之八九確有其事,但也確實是事出有因,情非得已。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於一個近一個世紀以來屢屢挑起戰端、桀驁不馴的“野蠻”部族,除了這個盡管殘暴卻“簡單實用”的辦法外,乾隆也可能實在別無良策。從實際效果上看,這一鐵碗手段也確實為清廷在西北贏得此後一個多世紀的和平與穩定,確立了在新疆的牢固統治。
不管怎麽說,準噶爾部的消失都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巨大的悲劇,它不是哪一個人的責任,而是當時的歷史形勢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毫無疑問,假如沒有人類貪欲驅動下的戰爭,就不會有這個悲劇,今天在衛拉特那片美麗的草原上,一定還生活著彪悍的準噶爾人的後裔,那將是一副多麽美好的景象啊!只可惜,歷史就是歷史,它只有真實的存在,既不容許隱瞞,也永遠沒有假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