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ny 2014-1-25 00:45
南明政權的抗清鬥爭活動
南明政權的抗清鬥爭是發生在清初(1644~1662)的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
滿族是由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女真族發展來的。明朝初年,他們分散居住在黑龍江兩岸和松花江、牡丹江、綏芬河流域。16世紀80年代起,女真族的傑出首領努爾哈赤用了30多年的時間,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他建立後金國(後來改國號為清),他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即清太宗)逐步統一了中國東北地區,並屢次侵入長城以南地區。
西元1644年3月,正當清軍要打進山海關時,李自成攻進北京。不久,明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軍在山海關打敗李自成的起義軍以後,乘勝向北京進軍。1644年5月,清軍進占北京。
與此同時,明朝在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就在這年五月,他們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年號弘光,建立了南明的第一個政權。
福王政權一建立,就想聯合清朝,鎮壓農民起義。但是,清政府是決不允許南明弘光小朝廷存在的。它要消滅農民軍,也要消滅弘光小朝廷,統一全中國。1645年春,在陜西方面取得勝利的清軍移師南下。而此時弘光小朝廷內,馬士英等把持朝政,排斥異已。史可法督師江北,但指揮不了軍隊。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橫行于江淮,左良玉軍盤踞長江中游,各擁兵自重。面臨著清軍南下的威脅,弘光帝沉湎酒色,官僚將領之間傾軋火拼。四鎮中兵力最強的高傑被許定國誘殺。左良玉因和馬士英矛盾,以“清君側”為名,於3月率兵順江東下,馬士英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被排擠出南京到揚州督師後,根本不能指揮那些驕兵悍將,因此也無法做出抗清的有效佈置。4月多鐸率領清軍渡過淮河,抵達揚州城下。史可法困守揚州,在少兵無援的情況下進行了頑強抵抗。25日揚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屈就義。5月,清軍攻入南京,弘光政權覆滅了。福王本人在城陷前出奔,不久亦被俘,次年被處死於北京。
弘光政權覆亡後,錢肅樂、張國維等擁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黃道周、鄭芝龍等擁唐王朱聿鍵,稱帝于福州,建元隆武,都打起抗清的旗號。這時清朝再次宣佈薙發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發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魯、唐二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魯、唐二王政權先後被清軍攻滅。魯王在張煌言等保護下逃亡舟山。在沿海一帶繼續抗清;在魯王逃往同時, 清軍分兵越仙霞嶺,唐王部將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降清,唐王逃到汀州遇害。這年11月,在廣州和肇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唐王弟朱聿粵稱帝於廣州,改元紹武;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歷。這兩個政權也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桂王也在清軍進逼下逃往廣西,顛沛流離,處境極為險惡。
正當南明政權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後,他的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反正,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歷政權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在這種形勢下,南明永歷政權先和大順軍合作,得以在西南立足。但永歷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1652年,走投無路的南明永歷小朝廷接受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在貴州安隆所投靠了農民軍。這時,由孫可望、李定國已據有雲南全境。這年,李定國發動反攻,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使駐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自殺;隨後又在衡州殺清軍統帥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歷封號。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妒忌李定國功高勢大,陰謀殺李。李定國避往廣東,希望與鄭成功會師,收復廣州,但戰鬥失利,實力大損。他撤到貴州,接走了被孫可望劫持的永歷帝,1656年李定國擁桂王回師雲南。次年孫可望率軍征討李定國,大西軍內部同室操戈。孫可望兵力雖眾,但驕橫妒功,軍心不附,陣前倒戈,被李定國所敗。無奈之下孫可望投降清軍。
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清軍乘大西軍內訌之際,揮師西進。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次年初,攻下昆明,桂王出逃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洩密失敗,李定國則轉戰雲南邊境。1661年,吳三桂率軍入緬,索回桂王,次年四月在昆明將其處死。7月,李定國在猛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
和李定國同時堅持抗清的還有鄭成功。他的父親鄭芝龍降清,而他奉南明永歷帝年號,以廈門為據點,轉戰于福建、廣東、浙江沿海。順治十六年,鄭成功與張煌言合作,出動水師,深入長江,克瓜州、鎮江、蕪湖各州縣,圍攻南京,蘇皖震動。後來中了清軍的緩兵計,頓兵堅城之下,遭到清軍的突然反擊,鄭軍戰敗,退回福建。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為建立持久的抗清基地,率軍攻打為荷蘭占據的臺灣,康熙元年荷蘭軍力竭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後,不久病死。
這次鬥爭雖然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它對於明代舊有的生產關系和封建秩序進行了種種沖擊與破壞,為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