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戲劇的起源

lnny 2014-1-25 00:45

戲劇的起源

  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化成分有著緊密的聯繫。無論是歐洲的戲劇,還是東方某些國家的民族戲劇,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歐洲戲劇發端於古代希臘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古代希臘每年春冬兩季都要舉行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典。在春季舉行祭典時,有人化裝成酒神的伴侶羊人薩提洛斯,眾人載歌載舞,頌讚酒神的功績,稱為「酒神頌」。在冬季舉行祭典時,人們化裝成鳥獸,狂歡遊行,稱之為「狂歡隊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紀末,阿里翁在表演酒神頌時,臨時編唱詩句以回答歌隊長的問題,主要內容是敘述酒神的事跡。泰斯庇斯則開始在酒神頌的歌舞中加進一個演員,由他輪流扮演幾個人物,並與歌隊長對話,這可以認為是最初的戲劇因素。古希臘悲劇的創始人埃斯庫羅斯(公元前525~前456)把演員增至2人,逐漸減少了歌舞敘事的因素,增加了戲劇的因素,並使之在演出中居於主導地位。至此,戲劇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已經成型。在公元前6世紀,「狂歡隊伍之歌」在希臘本部的墨加拉發展成滑稽戲,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喜劇。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劇。當時的喜劇只有3個演員,歌隊的作用亦不像在悲劇中那麼重要,在希臘喜劇的發展過程中,歌隊的作用也愈來愈小。
  東方民族戲劇的歷史比歐洲戲劇要短。印度戲劇起源於公元前1世紀以前,民間迎神賽會上的表演,被看作是民族戲劇的萌芽。到2世紀,印度已經出現了第一部戲劇理論著作《舞論》,標誌著戲劇藝術已臻成熟。中國戲曲藝術的血緣,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歌舞、巫覡等多種成分。到周代宮廷的儀式性歌舞,已有模仿性的戲劇因素。作為戲曲中演員藝術的前身,則包括上古時期祈神降福的巫覡以及後來的優伶。到了唐代,古時的歌舞已發展成小型的歌舞戲,周秦以來的俳優表演已發展成參軍戲。前者仍以歌舞為主,但已有對人物的摹擬及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後者則以對人物的摹擬和簡單的情節為主,也摻和了歌舞的成分。一般認為,中國戲曲發展成完整的、獨立的藝術樣式,是12世紀宋代的永嘉雜劇,又稱「南戲」。在日本,古代人借助面具裝扮成天神或惡魔,祈求豐收和生殖後代,這種原始藝「能」可以看作是戲劇的胚胎。在12世紀前後形成的猿樂,加進了雜技、歌舞的成分,主要仍然是用於農村的祭祀活動。到中世紀後期創立了能樂與狂言,前者以歌舞取勝,後者則更注重對話與動作,但也都具有濃重的祭祀性。
  歌舞與戲劇有血緣關係,但是,歐洲戲劇與東方的民族戲劇,在發展過程中,情況迥然不同。在歐洲戲劇(以古希臘戲劇為開端)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歌舞成分逐步減少,而戲劇性的因素卻逐步增強並成為主導因素,最終發展成以外部形體動作和對話為基本手段的戲劇形式。而東方的民族戲劇,則多是在戲劇性成分逐步增強的過程中,大量的歌舞成分被保留下來,形成了歌舞抒情性與戲劇性相融合的藝術特點。後者可以中國戲曲藝術作為範例。東、西方戲劇的這種區別,構成人類戲劇文化的兩大支脈。
  把古代人祭祀性的儀式看作戲劇的起源,說明戲劇與原始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無論是原始社會人們對圖騰的崇拜和對動物的摹擬,還是古希臘人裝扮成羊人薩提洛斯並進行表演,以及日本人在寺院儀式上的表演,都包含著當眾摹擬的成分,而這恰恰是構成戲劇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在現代戲劇和當代戲劇中,由演員當眾(觀眾)摹擬(扮演)角色,仍然是戲劇藝術的基本特質。如果把戲劇演出看作一種儀式,它與祭祀性儀式的一致性還在於:演員與觀眾、觀眾與觀眾的三角反饋集體體驗的形式。當然,祭祀性的儀式雖然與戲劇演出具有相似性,但它本身畢竟不是真正的戲劇藝術,從前者到後者,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中間,戲劇藝術的本質,是逐步發展完善並被人們逐步認識的。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戲劇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