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E 2010-5-14 01:09
唐滅東突厥之戰
[size=16px][color=blue][b]時間:[/b]
唐高祖武德7年(西元624年)至唐高永徽元年(西元650年),歷時26年。
緣由:
隋末,中原因戰事混亂,邊境人民多入突厥避難,且李淵在戰亂中曾向突厥借兵,因此,唐建立之後突厥恃功自傲,不把唐放在眼裡,多次侵擾中原。
[b]戰事開始:[/b]
唐高祖建國之初,因國力未定,對突厥多採忍讓、和親政策。高祖武德7年(西元624年),因唐已完成全國統一,高祖頗有意攻打突厥,但李元吉和李建成等均怯懦不贊成,唯有李世民堅持進擊突厥,以防後患。高祖派遣李世民率兵出擊,李世民與突厥戰於豳州(今陜西彬縣)。
突厥的頡利可汗率1萬兵員圍城,唐軍一時慌亂無措,李元吉等驚懼不敢出城迎戰。李世民機智英勇,率少數精銳到突厥陣前,質問頡利可汗背約忘義,毀壞休戰之約,頡利可汗羞愧難當。後來,突厥的兵器因連續多日陰雨受潮,無法使用,李世民得知此消息,一邊冒著風雨夜半突擊,突厥陣營大亂;一邊又拉攏突利可汗,結為友好,使頡利可汗孤立無援,最後撤兵而回。
唐太宗貞觀3年(西元629年),代州都督張公瑾上疏,條陳六項可以攻打突厥的理由。唐太宗甚為賞識,命李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由李靖統率大軍10萬,出擊突厥。
貞觀4年(西元630年)正月,李靖趁黑夜攻下定襄城,李世勣在白道(今內蒙古一帶)大破突厥。頡利可汗以佯裝請降作緩兵之計,在鐵山休兵息馬,準備進入漠北。李靖與李世勣會師白道,聯手出擊,在陰山破突厥營帳千餘頂。唐軍繼續進擊,突厥毫無招架餘力,兵員潰散,萬餘人被殺,俘虜十餘萬人。頡利可汗原本欲輕騎遁逃,被李世勣攔截俘虜,各部酋長聞後譁然,紛紛投降唐軍,唐大敗東突厥。
唐大敗東突厥之後,把東突厥降民安置在幽州到靈州一帶,將突利可汗之屬地分為順、祐、化、長千州都督府,仍以突利可汗為順州都督。再分頡利可汗之屬地為6州,設定襄、雲中都督府,任命阿史那思摩為都督,統領頡利可汗的舊部。
貞觀23年(西元649年),唐太宗派大將高侃攻打車鼻可汗,突厥各部不敵唐軍,紛紛投降。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650年),高侃再次出兵攻擊突厥,突厥的車鼻可汗倉皇遁逃,被唐軍捕獲,唐將其原屬地設為狼山都督府,派人管轄。至此,東突厥勢力完全被殲滅。
[b]歷史意義:[/b]
唐攻東突厥之戰,橫跨三代長達26年。初期因唐立國之初,局勢不穩,所以採取和親、忍讓等方式,不與突厥正面衝突。等唐的國勢穩定之後,唐太宗開始積極籌畫進攻突厥。他對進擊東突厥,有一番卓越看法,他說:「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固當自退,志意驕墮,不復設備,然後養威俟爨,一舉可滅也。」果然,後來唐以頡利可汗自傲輕敵之心,加上刻意離間頡利、突利兩可汗,終使頡利可汗孤立無援,眾叛親離,各部落紛紛歸降唐朝,最後使東突厥不復存在,解除了唐立國以來長久的外患威脅。
[/color][/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