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和比較

nosee 2014-1-13 00:35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和比較

  天主教是從猶太教脫胎而來的。
  在公元前1003年,大衛王領導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統一的北以-南猶聯邦王國。統一的聯邦王國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後,很快就分裂和沒落了。前722年,北以被亞述王撒爾貢所消滅。在前598年和公元前587年,南猶太分別有3023名高階層的猶太人、800多中階層的猶太人被放逐於巴比倫。前587年南猶太被巴比倫王拿步高二世所消滅。以色列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區淪為先後興起的波斯帝國,埃及帝國,希臘帝國,羅馬帝國的殖民地。羅馬帝國在耶穌逝世後的宗徒時代,即是公元70年~72年的猶太戰爭,消滅了以色列。從此,以色列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才建立以色列國。
  猶太人歷經長時期的帝國的殖民生活,日日夜夜地期待天主向他們所許諾的拯救者「默西亞」來救他們脫離壓迫者的手。大約在公元前8年至2年間,默西亞揀選了猶太少女--瑪利亞做自己的母親,誕生在猶太-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耶路撒冷南端的伯利恆。他的媽媽用襁褓裹著他,把他放在馬廄(也稱馬槽)裡,有天使在歡唱:「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他在接受賢士們(是外邦人)朝拜以後,他的母親帶著他逃往埃及,並住在那裡,直到迫害他的黑落德王死後,才從埃及回來(瑪二7-22)。他的名字叫耶穌。在他十二歲的時候,曾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的聖城耶路撒冷聖殿聆聽經師講經,並向他們詢問。他在加裡肋亞省的納匝肋小鎮中隱居長大,直到30歲左右才離開此地,前往加裡肋亞宣講天國的喜訊。因此,他被稱為加裡肋亞人與納匝肋人。這個納匝肋人耶穌在約旦河裡,接受約翰的洗禮之後,開始他的福音傳揚:「時期已滿,天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谷一14-15)。」他本是元始和終末,過去和現在,時間和歷史,光榮和權能屬於他;但他來到人間,屬於自己的領域,自己的子民卻沒有接納他;他受盡世人的奇恥大辱與痛苦之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其時,大約三十三歲。他死後第三天,應驗了自己所說的話:第三天必要從死者中復活起來。這些見證,他所召喚的門徒都一一記在心中,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已有二千年了。
  耶穌三十歲離開隱居的納匝肋來到約旦河,公開宣講天主的國與他的福音,眾多人開始接受他的宣講,並跟隨他,度福音生活。他從中揀選了十二人作宗徒。他從死者中復活之後,便祝聖(按立)伯多祿為教會的磐石:「約納的兒子西滿,你要叫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勢力決不能勝過他」,明確宣佈建立教會。以伯多祿為元首的宗徒在共融牧養下,跟隨主的人漸漸形成了一個可見的小團體。這個小團體就是日後發展成為普世教會的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羅馬天主教會。公元一世紀末天主教傳入羅馬帝國。由於教會所倡導的自由、平等與博愛精神和當時羅馬帝國統治者的生活格格不入,所以教會初期受到羅馬帝國的多次迫害,史稱「十大教難」,這個時期又稱「教難時期」。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蘭頒布赦令,承認天主教與羅馬舊教(多神數)有同等地位。因此,教會在帝國獲得自由傳播,教會事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承認天主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從那時起,雖然教會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特權,但是教會與政治混合在一起,尤其在歐洲中世紀政教合一的時代,由於人為的因素,為歷史遺留下一些負面的影響。從正面看,在歐洲古老文化與蠻族各種新生活習俗交融互動中,基督信仰以它潛移默化的功能慢慢地助長一個新文明的誕生,天主教會成為歐洲社會文明進程的搖籃這是一個永遠不可、也沒有人能否認的歷史事實。那時,由於君士坦丁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建立新都,無形中,教會的重心便由羅馬移到君士坦丁堡。從此以後,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間衍生了許多大大小小、屬於政治、宗教、文化、禮儀和教義方面的芥蒂和摩擦,這些摩擦經過七百多年的折騰,終於在1054年演爆出天主教會東西之間最後的決裂。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自稱「正教」——東正教,主要分佈在東歐各國;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自稱「公教」——羅馬公教。
  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地世風日下,社會良知搖搖欲墜,許多神職人員的學術品德修養無法滿足要求嚴格的教友的需要。在這個世道人心低沉的時代,教會有志之士,曾多次呼籲召開大公會議,進行宗教與社會改革。1517年10月31日,德國奧斯定會士馬丁.路德神父在威登堡公佈了他的九十五條控訴狀,批評教會當局有關不合理的立論和做法。於是點燃了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導火線。
  關於羅馬天主教內部因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而導致的分裂,一般認為是教會內部很多人瀆職,濫用權勢,致使一些人看不慣教會,又無力挽回狂瀾,終於失望地放棄了天主教會。事隔將近五百年,今天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昔日宗教改革運動的真正因素是屬於內在精神方面的,也就是說:到了中古世紀結束之際,人們一心渴望追求福音中耶穌基督真正的面目。這是經過幾百年的痛苦考驗之後,人們比較公平、客觀的看法。近幾十年來,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經多方努力,拉近彼此的距離。大家都認為馬丁.路德的行為是出於宗教狂熱熱忱。教會是由人組成的團體,人的缺陷和缺失往往造成教會的不幸,這些不幸有時是難以彌補和復原的。這次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了基督教,但分裂後的各教派在國際上仍統稱為基督教。
  教會本著耶穌基督的訓導福傳天下,把天主的愛通傳給世人,努力聖化人靈,福利社會,保全基督全部的寶訓。教會從來沒有改變、加添或刪減天主親自頒布的十誡和親定的七件聖事。
  基督新教是在1517年從羅馬天主教分離出去的教會
  16世紀初葉,歐洲的大小國家多達四百多個,其政治異常複雜,宗教生活也相當低落。當時,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興建之中,費用浩大,一時不能籌措。教宗良十世派人到各處募捐,對踴躍捐贈者,頒賜若干大赦。頒賜大赦並非不合法,但擔任勸募的人,或有過分重視金錢之嫌,因而招致許多人的反感。在1511年,德國天主教奧斯定修會的馬丁路德神父前往羅馬,目睹教廷的生活奢侈,遂萌生改革教會的決心,不過,他並沒有「另起爐灶」的企圖。實因後來的大赦事件,造成了他改革教會的導火線。1517年10月31日,他在德國威丁堡教堂張貼95條,發表了自己的信仰主張,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浪潮。不幸的是,這種浪潮愈演愈烈,進而涉及教會的基本信條。教宗無法說服他,就在1520年6月15曰頒布詔諭,限他在60天內撤消爭議,否則,將其開除教籍。路德當眾將詔諭焚燬,以表示憤慨。在1521年1月3曰,教宗剝奪了他的教籍。從此,新誕生的基督新教從天主教分裂出去,直到現在仍沒有達到共融合一。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