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希臘正教的政治背景

nosee 2014-1-13 00:34

希臘正教的政治背景

  希臘正教此一基督教支派佔去基督教世界的六分一,擁有悠久的基督教傳統。他們沒有好像西方教會般,有宗教改革的分裂情況。實際上,他們一直相信自己才是地上真正的「基督身體」。倘若西方基督教人士宣稱希臘正教將自己分隔出來,那麼,希臘正教就會反駁西方教會,認為西方教會才是與「正統」教會分離。歷史事實乃是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不是十六世紀的復原派改革,而是東西方教會分裂。這次分裂事件在1054年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東西方教會的分裂,不是一朝一夕做成的,要瞭解這段歷史,就須要由政治及神學思想兩方面去探討。
  一、遷往君士坦丁的行動
  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將帝國的首都遷往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康士坦丁堡的位置,此處位於商業貿易的通道上,除了在商業上有價值外,在軍事上,亦是非常有利的位置,擁有防範異族入侵的屏障。但卻在宗教上使得教會分裂更加確定,同時也因為政治權力減縮,不再輕易受到管轄。
  羅馬當然失去身為首都的政治重要性,不過另一方面,遷移政府帶來的權力真空,卻令羅馬主教有機會增加他在世俗和屬靈事物上的影響力。羅馬的主教和後來的教皇逐漸奪得政治上強大的權力。由330年君士坦丁遷都,至1054年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的期間,教會面對兩個互相對抗的中心。特別是當查理曼在800年被加冕,實質上成為另一個羅馬帝國後,東西方的紛爭更趨明顯,兩者的關係幾乎到達分裂的程度。至此,在政治舞台上,出現了兩個皇帝互相爭競。而在宗教方面,羅馬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亦互相爭奪權力。
  二、國王兼教宗制度的統治
  在東方,大主教與統治者之間,並沒有如羅馬教皇與帝王間出現的相爭情況。起初,希臘正教就與治理君士坦丁堡的領導人保持一段密切的合作關係。這種關係非常密切,被西方教會人士和歷史學家稱為「國王兼教宗制度」,意思是指教會事務完全順從皇帝的管理,教會實際上成為政府的一個部門。不過拜占庭的歷史學家駁斥這項指摘,指出皇帝不是教士,而且大主教有權革除他的教籍。支持東正教的神學家寧願用「和諧」(symphon)來代替「國王兼教宗制度」。和諧的意思是指宗教和政治權力互相支持,教會讓信奉基督的領袖管理國家;但整個社會是由神眷顧的,國王是由神膏立的。「國王兼教宗制度」的指控,是東西方教會裂縫越來越大的過程中一個重要事件。而當時的西方教會在數百年來,正努力爭取教權高過政權的地位。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希臘正教的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