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仙 2010-5-10 00:15
長洲搶包山
[b]搶包山[/b]是香港長洲一年一度的特色傳統民間活動,為長洲太平清醮兩項主要活動之一,另一項為飄色巡遊。搶包山的活動有悠久歷史,本是搶孤的一種,但自從1978年發生包山倒塌意外造成多人受傷後,便一直被禁止舉行,直至2005年才獲香港政府批准重辦,惟重辦的搶包山與傳統的搶包山有一些分別。
[size=3][b]歷史[/b][/size]
據說早於18世紀的清朝,長洲已有搶包山的活動。當時島上發生瘟疫,死了不少平民,據說後來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才得已制止。而居民為了酬謝神恩,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遊行驅趕瘟神,其後每年舉行,成為太平清醮。而於太平清醮中,設立了三座由包子積成的包山,供居民搶奪,傳統上,摘得包子越多,福氣就越高。不幸地,在1978年5月9日的搶包山中,300多人從四面八方攀上包山搶包,而其中一座包山因不勝負荷而塌下,導致24人被壓斷手腳受傷。香港政府便因此而禁止了這項活動,改以派包代替,以策安全。直至2004年,長洲居民曾申請重辦,但因與政府未能就安全方面達成協議而未能成功。2005年,政府終作出讓步,接納長洲居民提出的條件,令搶包山活動重現。
[size=3][b]傳統搶包山[/b][/size]
太平清醮期間,長洲北帝廟前會有三個掛滿包子的包山。包山高約13米,僅用竹棚搭成,每個包山掛上了約16,000個包子。包子名為「幽包」,是一種曾被貢神的印有紅色「壽」字的蓮蓉包,又叫「平安包」。搶包山通常會在太平清醮的最後一晚舉行。在子夜零時、村長一聲號令後,過百名男子便會爬上包山,盡他們所能搶奪包子。按照傳統說法,取得越多和越高的包子,福氣就越高,於是搶包山的人你推我擠,情況通常都十分混亂,爭先恐後,甚至不時出現「疊羅漢」,險象環生。數分鐘內,數以萬計的包子便一掃而空,搶得的包子則會分派給其他居民。
[size=3][b]現代搶包山[/b][/size]
2005年5月16日凌晨零時,停辦了26年的搶包山終告重辦。現代搶包山與傳統搶包山相比,在包山構造及攀爬方法上有不少分別。三個掛滿包子的包山依舊放於長洲北帝廟前。可是高14.42米的包山,由結構工程師認可的物料和方法搭成,內部的支撐結構為鋼架,外部配上沒有支撐用途的竹枝,以保留傳統風情,造價約57萬港元。而包山的構造上取得香港屋宇署、香港建築署、香港工程師學會及香港攀山總會的意見及支援,以確保包山的安全。每個包山只掛上了6,000多個包子,而包子改印「平安」二字,寓意沒有意外發生。至於爬包山人士均需接受香港攀山總會的攀包山及防墮安全訓練,而且必須佩戴安全繩。包山底部會鋪上軟墊,即使參賽者跌下亦不會受重傷。經當局嚴格選拔後,只有12名參賽者獲准參與搶包山。
[b]比賽形式方面(個人)[/b]
12名參賽者須在3分鐘內爬上包山搶包子及返回地面,逾時不能返回地面者作落敗論。包子分為1分、3分及9分3種,9分包子集中近塔頂位置。在限時內搶到總分數最高的參賽者,便可在搶包山比賽中勝出。而比賽場地只容許1000人現場觀賽。2005年冠軍為長洲居民郭嘉明,其正職為消防員,一共搶得51個包子。郭於2006年及2007年度衛冕冠軍。至2008年度,個人賽冠、亞、季軍得主,分別是攀石教練黎志偉、消防員郭嘉明和張文翔。
[b]比賽形式方面(團體)[/b]
搶包山比賽在2006年開始加入團體組別。為免將包山中間的包弄跌,影響個人賽的結果,團體賽被安排在個人賽後進行。
由各個參賽團體派出五人參賽。賽會會事先在包山頂放置若干個袋(視參賽隊伍而定),袋內有5個平安包,賽事以接力形式進行。先由一名選手爬上包山頂,在所屬的袋內取一個包再返回地面,然後由另一名隊員爬上,進行相同動作,所有隊員在最快時間內取得各自的平安包為勝。
[size=3][b]批評[/b][/size]
政府將太平清醮包裝成廟會節慶旅遊項目,以及將搶包山改成攀山比賽形式,就被不少人批評為「不倫不類」、「商業化」、「文化承傳欠奉」。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廖迪生教授指出,節慶傳統跟人類經濟活動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在數百人以至數千人參與的活動裡,表現出社會性或地區性的團結,所以文化風俗傳統隱含社會結構意義,而政府首創的「搶膠包」,只是保留了活動的框架,跟當地人、當地社會文化全無關係。有論者引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報告—文化的多樣性、衝突與多元共存》(2000)指出,保護文化之目的是「在經濟和技術發展時,將文化和人的價值置於中心位置」,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是要「有活生生的實踐者,有觀眾,也活生生地存在於社會當中」,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亦應該以提昇「文化尊嚴、文化自豪和文化身份」為目標。香港官員處理搶包山的取態,是將傳統文化承傳變成旅遊收益項目,既無內涵,亦無生命力,甚至連起碼的尊重都欠奉。 長洲建醮會認為政府接手主辦的搶包山不是傳統,所以不與為伍。鄉紳黃維坤話:「其實長洲居民一直要求恢復搶包山傳統,大部份島民都不同意現時那種『不倫不類』的所謂搶包山,那只是一個爬山比賽,不可叫搶包山,完全無意義。真正『搶包山』是所有大眾都有份,喜歡拿幾多個包就幾多個包。」從前對搶包山有最大興趣的是島上的海陸豐籍漁民,因為一來他們最需要祈福,又爬慣桅杆,所以特別擅長搶包山,但現在的攀爬運動就沒有漁民參與。 《南華早報》社評指出,搶包山傳統意義是為島民帶來平安、健康;如果將搶包山變成體育競技,將會令搶包山的精神面貌盡失。
[size=3][b]發展[/b][/size]
2005年
[list][*]停辦了26年的搶包山重辦[/list]2006年
[list][*]首次加入團體組別比賽[/list]2007年
[list][*]首次面向國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跨國搶包山比賽,分別有越南等國家及地區參與[*]吸取了2006年的雨天令包子發霉發臭的教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佈用8000個塑膠「模擬包」代替真包,更考慮每年把「模擬包」循環再用,以達環保效益。[/list]
[size=3][b]衍生商機[/b][/size]
由恢複搶包山活動開始,在長州太平清醮期間,均有大量遊客湧入長州,不少人把握了商機,除了加做平安包外,還推出了平安包造形的枕頭、零錢包、飾物等,為長州本土帶來大量商機。
[size=3][b]相關雜聞[/b][/size]
[list][*]在搶包山活動未恢復之時,香港動漫作品《麥嘜》劇情提到,麥兜一心到長洲跟隨黎根師傅學習滑浪風帆,但黎根只教他搶包山,其母於是致信當局,請求將搶包山列為奧運項目。《麥兜故事》劇情又提到,當香港正爭取2006年亞洲運動會主辦權時,麥兜就讀的春田花花幼稚園一心想向港協暨奧委會申請,將搶包山列為亞運會比賽項目,並大力宣傳爭取市民支持。不過,港協暨奧委會將「掟蛋撻」列為亞運會比賽項目,最後多哈獲得亞運會主辦權,春田花花幼稚園的願望最終落空。[/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