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cc 2014-1-8 23:17
十字軍的起源
穆罕默德(Muhammad)於公元610年宣稱他得到來自天上的訊息的啟示,他所得到的天上訊息就是「可蘭經」,這個經典要求信徒絕對服從唯一的天主。這種絕對服從的行為,阿拉伯語就叫作「伊斯蘭」(Islam)。因此,信奉可蘭經的人士便稱為伊斯蘭教徒。穆罕默德要在阿拉伯世界重建一神教、並使阿拉伯人在世界中與其他民族平坐平起。
伊斯蘭教誕生後,穆罕默德開始以武力征服阿拉伯半島其他部落,剷除麥地那所有的猶太教徒,自立為教主,建立一個以「可蘭經」為法律的政教一體的國度。公元630年,穆罕默德攻下麥加,兩年後死在麥地那。當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島崛起的時候,西北邊的羅馬帝國和東邊的波斯帝國都已經式微,於是阿拉伯人乘機東征西討,以閃電戰術佔領了許多地方。他們樂意為擴展唯一真神的國而效命疆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這便是伊斯蘭教保守派人士通稱的「聖戰」(djihad)。
公元638年,耶路撒冷、敘利亞、巴勒斯坦相繼陷落,二年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也淪陷,651年阿拉伯人滅波斯王朝。北非的居民對抗阿拉伯人的入侵比較頑強,但也在第七世下半葉接二連三失守。公元670年,阿拉伯人在突尼斯建立凱魯萬城,公元698年迦太基城棄守。到此,北非完全成為阿拉伯人的天下。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和北非的柏柏人(Berberi)聯合,跨海向歐洲的伊比利安半島進發,佔領了西班牙,直搗法蘭克王國的心臟普瓦捷(Poitiers)城。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徒進犯歐洲,信仰基督的歐洲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的,從此便揭開一連串無止無休的戰爭。這場基督信徒和阿拉伯伊斯蘭教徒之間的神聖戰爭延綿了760年,直到公元1492年伊斯蘭教徒被逐出西班牙,退回北非為止才結束。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聖地,初世紀的時候已有人從歐洲前往耶路撒冷朝聖,這些朝聖者千辛萬苦、拔山涉水、他們的目的無非是要憑弔昔日耶穌基督生活過的地方,親身體驗一下當時基督的生活,默想他所受的苦難,甚至傚法他死在他死亡的地方,藉以淨化自己的生活,為自己一生的罪過作補贖,希望將來在世界末日的時候,同基督一起復活。
但是自公元638年始,耶路撒冷就被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所佔領,這樣基督徒朝聖之路充滿了危險。
公元11世紀,原出自中亞大草原的突厥人在中亞地區建立了一個廣大的王國後,揮軍南下,攻佔了波斯和伊拉克,並向西挺進,從拜占庭帝國手中佔領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把勢力延伸到安那托列亞高原半島,更於公元1071年在曼西克爾特(Mantzikert)擊敗了拜占庭帝國大軍,直逼都城君士坦丁堡。這項軍事行動威脅了歐洲東部和亞洲西部地區政治軍事局勢的平衡與穩定,也因此前往聖地朝聖的旅途與活動變得更加艱難和危險,拜占庭皇帝於是向羅馬教宗和西方各國求援。這項求援終於導致歷史上出名的十字軍東征。
公元1095年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法國克萊孟(Clermont)召開教會內部改革會議,排除政治干預教會任命主教等事務的現象。烏爾巴諾二世以世界所有基督信徒的領袖和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的身份號召西方男子從軍,以收復聖地,他許下將把收復的失地分發給他們作酬勞。教會一向憎恨流血,現在為了從伊斯蘭教徒手中收復失地和保護基督信徒,不得不大開殺戒,發動聖戰。凡是右肩配上十字架徽章出征的人,教宗都頒給他們全大赦,他們不必再為自己的罪過作任何補贖,十字軍從此誕生。十字軍的誕生使所有的基督信徒再度意識到他們與信仰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為何,他們真正感覺到羅馬教宗是他們的精神領袖,他們的信仰和聖地不容侮辱侵犯,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團結一致,生死與共,保護共同的精神與物質遺產。
十字軍東征前後共八次,歷時185年,除了第二次真正收復聖地和佔領中東地區之外,其他六次都是應拉丁基督信徒小王國的請求,為了抵禦土耳其人的威脅,也為了尋求個別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而出發的,但幾乎每次都失敗。東征的最大效果是鞏固了基督信仰的世界,肯定了羅馬教宗的權威。整個中東和聖地最後還是落在土耳其伊斯蘭教徒手中。聖地沒有永久收復,卻在西方和東方的基督信徒之間挖下了一道鴻溝。
這項跨越三個世紀、規模空前龐大的宗教軍事行動並沒有達到原有的目的,但是十字軍東征的理想並沒有因此而消失,直到十七世紀仍然有人念念不忘。既然軍事行動沒有成功,為什麼不採取另一種途徑,以歸化代替武力征服呢?於是在西方教會中萌生了向伊斯蘭教徒傳教的想法。
在歸化的思想中基督教從此傳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