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smart 2014-1-7 00:39
條條道路真通羅馬
「條條道路通羅馬。」(All roads lead to Rome)這句話最早在英文中出現,是十四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作品,他說這句諺語是從意大利來的。公元前二百年,羅馬帝國就已經興建了七萬七千六百公里的道路,四百年後的公元二百年,達到十二萬公里,足以繞赤道兩三圈了,如果把州道和地方道路都算進去的話,其長度足以繞赤道十圈
古羅馬人之所以如此熱中興建道路,因為從小小的羅馬城一直以武力擴充領土,擴充再擴充,極盛時期,它的領土橫跨亞歐非三洲,東到黑海沿岸(今天的亞美尼亞),以及伊朗、伊拉克,南到地中海沿岸的非洲北岸(包括今天的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西到今天的西班牙、法國、英格蘭、蘇格蘭南部及西部,北到今天的比利時、德國、匈牙利。為了有效統治六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必須興建通往各地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軍事上用途,其次是運送各地的物資到羅馬,至於通商旅遊的功能,那是餘事。
羅馬人興建道路的基本原則是採取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一直線。在這一原則之下,遇到山谷和河流,就架設拱橋;遇到山就開鑿隧道,所以有人認為開鑿隧道的技術是羅馬人發明的。這和希臘人順著自然地形地勢興建道路的原則恰恰相反。羅馬人興建道路的另一個原則是盡可能沒有高低起伏,以方便當時輪軸連著車身的戰車行駛。
羅馬人興建的道路,很多都是兩千多年後今天興建高速公路的典範。
羅馬人興建的主要幹道,我們姑且稱它為「國道」,以便和各州內的主要道路(我們姑且稱之為「州道」),以及地方小道路有所區別。「國道」要比道旁的平地高出許多,先埋下巨大的石塊,地基都有好幾尺深,基礎非常穩固,在大石塊上鋪上火山岩、碎石子、細沙和水的混合物,然後才鋪上細沙。每條路都有良好的排水系統。據說這種足以應付四季天候變化、能排水及耐久的優秀土木工程技術,是得自伊特魯裡亞(Etruria)人,即今天意大利的托斯卡納地方人。主要「國道」都很寬闊,約十尺至二十五尺,使得軍隊的移動和物資的運送既方便、快速又安全。雖然有些道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而荒廢,但仍有許多道路一直到十九世紀仍在使用,可見其工程設計和施工技術的高超。
公元前三百十二年興建羅馬到羅馬南部卡部亞的「國道」,就像所有的「國道」一樣都有道路名,命名為「阿皮亞道路」(Via Appia),然後從卡部亞延長到意大利南部中央的威內溫敦,再延長到意大利東南角的希連迪修姆。通常一條「國道」都會延長再延長,也都會和另一條或好幾條「國道」相連接。在公元二百年時,意大利境內已結成了一個巨大的「國道網」,為了在兩個大城市之間建造最短距離的道路,「國道」即使通過道旁的一些小城鎮和鄉村也不進入,這和今天的高速公路有點不一樣。至於小城鎮和大都市之間的聯繫,就靠「州道」和地方道路了。如果說羅馬「國道」交織成一個交通網的話,這個交通網的網目也的確大了一些。
每一條「國道」,都設置有「道路管理官」(curators viarum)負責該條「國道」的監督及修復,以及鄰近各州道及地方道路的興建和修護。其經費主要是由國庫支出,部分由各州及地方分擔,羅馬帝國當時的道路管理系統可謂相當完備。
每一條「國道」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在路旁豎立一座高約一米八的圓筒形里程碑,標示「羅馬--里程數」,一看就知道從那個位置到羅馬的路程有多遠。也就是說,在羅馬帝國興建的任何一條「國道」上的任何點,都能確知到羅馬的距離。「條條道路通羅馬」這句話可真的一點也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