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ni 2013-12-29 00:18
北方神獅和冰雪之王--鐵血君主古斯塔夫二世
1594年12月9日古斯塔夫·阿道爾夫出生在斯德哥爾摩。他是瑞典國王查理九世的長子,自幼受到王位繼承人的良好教育和嚴格訓練,知識淵博。從12歲起,他就掌握了拉丁語、意大利語和荷蘭語,後來又學會了西班牙語、俄語和波蘭語。他熟悉歐洲古典作品,並熱愛軍事學。他常隨父親查理九世遊歷各地,甚至旁聽參政會議。這樣,他不但開闊了眼界,而且還積累了不少政治常識。13歲時,小古斯塔夫曾在烏普薩拉大教堂代父親宣讀繼位誓詞;16歲時便隨父出征,參加與丹麥爭奪卡爾瑪的戰爭,表現十分勇敢。古斯塔夫早年親自治理自己的領地,積累了一些管理行政和財政的經驗。他還經常與外交使節會談,獲得了作為統治者的許多實際經驗。
1611年,查理九世去世,古斯塔夫·阿道爾夫登上瑞典國王寶座。然而,這位17歲的新國王一即位就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嚴重局面。17世紀初,瑞典在東、西、南3面臨敵。東面,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為了向西擴張,必然先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從而嚴重威脅瑞典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利益;西面,瑞典和丹麥之間為爭奪卡爾瑪地區的戰爭曠日持久,而且在他登位之時,瑞典己處劣勢;南面,瑞典面對波蘭的威脅。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正在凱艦瑞典王位。在外部壓力下,國內局勢很不穩定。其父查理九世執政晚年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任用親信,窮兵黯武,橫徵暴斂,造成社會各階層特別是貴族的不滿,以致眾叛親離。按照瑞典慣例,古斯塔夫要在7年後才算成年,貴族乘機要求參政,加重了國內的政治危機。
新國王古斯塔夫為了能夠掌握政府大權,被迫讓步。他在繼位誓詞裡保證:沒有大臣們和等級會議的同意,不制定法律,不宣戰,不媾和,不與它國結盟,不徵收額外賦稅,不徵兵等等。他將大量土地分封給作戰有功的貴族,並委以要職。貴族首領阿克塞爾·奧克森斯提爾那被任命為政府首席大臣,後來此人成為國王處理內政外交事務的得力助手。這一系列的讓步緩和了大貴族的不滿情緒,使其轉而支持國王。
1612年的形勢對於瑞典特別不利,丹麥軍已攻克阿爾夫斯堡,切斷瑞典與西歐的聯繫,丹麥艦隊已臨近斯德哥爾摩城下,瑞典對俄戰爭也屢屢失利。為了贏得喘息的時間,古斯塔夫認為上策是向丹麥忍辱求和。經過荷蘭的斡旋,瑞典和丹麥於1613年1月簽訂克納雷德條約。把西部唯一港口埃爾夫斯堡割讓給丹麥,並支付了巨額賠款。
國外的主要威脅一經緩和,古斯塔夫立即著手改革以穩定國內局勢。1614年,他頒布司法教令,創設上訴法庭,廢止中世紀繁瑣的手續,制定統一的審判程序。1617年頒布議會組織條例草案,按當時比較先進的政治思想規定議會的權限和立法程序,由貴族院和司法院共同參與立法,並有權討論國王提出的創議和參與制訂對內對外政策。
為了爭取有利的國際局勢,古斯塔夫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孤立最危險的敵人波蘭。1614年和1615年,他分別同荷蘭和德意志新教同盟結盟。並率大軍擊敗俄國,於1617年3月5日簽訂瑞俄斯托爾波沃和約,勝利結束了對俄戰爭。瑞典宣佈承認沙皇米切爾的合法地位,歸還諾夫哥羅德,但俄國要交納現金賠款,割讓克斯霍爾梅和安格裡亞。瑞典據此把伊斯托尼亞和芬蘭省連成一片,切斷了俄國通向波羅的海的出路。古斯塔夫興奮地說:"俄國人今後必難跨越雷池半步。"1619年,他甚至同意與宿敵丹麥結盟,以共同對付波蘭。
國內外局勢穩定後,古斯塔夫以自巳非凡的能力和堅強個性博得社會各階層的擁戴,使他得以進行進一步的改革。
首先,古斯塔夫進行了系統的行政改革。他把全國劃分為若干省,以此取代中世紀延續下來的由地方大貴族把持的郡。國王直接任命省長和其他重要官員。各省設立比較健全的行政和財政管理機構,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保障了國庫的收入,打擊了殘餘的封建領土權。從1614年起,在王廷之下,先後設立了高等法院、法官廳、財政廳、陸軍部和海軍部,外交和國家檔案也有專門機構管理。所有這些部門的官員均由國王任命,並對國王負責,這樣使中央集權得以加強。古斯塔夫還明確規定了各部門的職權範圍,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辦事效率。1617年,古斯塔夫二世制定了等級會議法,規定了會議中各等級代表的人數、權限,使等級議會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好負有監督國家財政收支的責任。與此同時,參政會的地位也提高了。
在經濟方面,古斯塔夫著重發展採礦和冶金業。由於引進先進技術,更新設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當時,瑞典銅的年產量達到2000-3000噸,成為歐洲最大的銅輸出國。金屬加工業也因聘請荷蘭技師指導生產,廣泛採用歐洲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而獲得蓬勃發展。工業的發展,不但大大改善了瑞典的財政狀況,而且促進了軍火生產。瑞典製造的大批優質槍炮和船隻在後來的30年戰爭中,為本國軍隊提供了充足的裝備。工業發展帶來對外貿易的繁榮,為國家帶來大量外匯,給對外戰爭打下了經濟基礎。古斯塔夫明確地認識到,提高瑞典在歐洲的地位,必須改編和整頓軍隊,實行軍事改革。他第一次實行義務兵役制,全國15-44歲的男子"什一"抽丁,組成了一支擁有3.6萬人的訓練有素的後備軍。在軍隊編制上,他傚法荷蘭軍隊的小型戰鬥序列和簡化的組織原則,強調輕便、靈活和快速,改善騎兵組織。同時建立新型軍需制度,減少輜重和行李,使軍隊行動能夠迅速機動。在軍隊裝備上,他利用本國豐富的鐵礦和銅礦資源,用先進的生產技術製造大炮,從而成為歐洲第一個使用野炮的君主,還用一種只有3磅重的新式輕型步槍普遍裝備軍隊,並不斷學習和引進先進武器,實施武器標準化。在戰術上,瑞典軍隊採用線型梯次縱深作戰取代傳統的方陣,居於前排的毛瑟槍手射擊完畢後,退至一旁裝彈,第二排槍手接著發射,保證了連續火力。此外,他還建立了一支艦隊和運輸船隊,確保瑞典在波羅的海的貿易安全。
此外,古斯塔夫很關心教育事業。1620年他提出除大學外,還要發展專科學校。要求學生不僅學習神學,還要學習物理學、天文學和政治學。他強調學校要為國家培養有用人才,要教育學生愛國。
這一系列改革增強了瑞典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也增強了古斯塔夫的擴張野心。1621年,他發動了對波蘭的戰爭,統率大軍進攻立窩尼亞,開始了圍攻首府裡加的戰役。瑞典軍隊在裡加圍城戰中第一次展現了嚴格的作戰紀律和新型的軍事技術。他們的徐進彈幕射擊,設置障礙物和挖掘壁壤的方式,使目擊這場戰鬥的一些歐洲著名軍事家瞠目結舌。相形之下,缺乏先進武器和裝備,按傳統方式作戰的波蘭軍隊,在瑞典軍隊猛烈炮火的打擊下,毫無招架之功,潰不成軍,傷亡慘重。裡加城一舉而下,攻佔了這個自1581年以來被波蘭扼制,而曾使瑞典的出口貿易額下降1/3的出海口。
古斯塔夫二世一邊固守裡加,一邊開始與德意志新教同盟談判,企圖以支援為名,加以實際控制,以便自立為新教同盟的盟主。但是新教同盟仍然推舉丹麥為首領。古斯塔夫二世見不能得逞,乾脆拒絕加入。經過兩年休整後,古斯塔夫二世於1625年6月再次發動征服立窩尼亞的戰爭。1626年1月,瑞典軍隊在沃爾霍夫戰役中破天荒第一次擊潰了天下無敵的波蘭騎兵,震撼了歐洲。瑞典軍隊士氣大振,迅速佔領了立窩尼亞全境,控制了波羅的海800公里長的海岸線和從芬蘭邊界上的維堡到杜納河畔的裡加之間的大片土地。
佔領立窩尼亞後,古斯塔夫二世決定向這塊新領地殖民,以滿足貴族的慾望。佔領裡加後,他下令將農民和囚犯趕到立窩尼亞去居住。1627年,他下令整頓這塊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派出王家專使�巴十涯嵫歉母鎝袒�,設立學校,調查移民財產。到1650年,立窩尼亞40%以上的土地落到瑞典貴族手中,並由他們擔任政府的一切要職。
1626年5月,古斯塔夫二世第三次發動對波蘭的戰爭,企圖佔領波蘭王國的另一塊采邑--普魯士公爵領地(即東普魯士)。他統率大軍在皮拉烏登陸,沿海岸線推進,直插維斯杜拉河。這一次,吸收了教訓的波蘭軍隊聰明多了。他們避免正面交鋒,卻靈活機動地不斷襲擊瑞典軍隊的據點,使古斯塔夫的軍隊陷在東普魯士寸步難行。與此同時,神聖羅馬帝國的驍將華侖斯坦派出一支由1.2萬久經戰火的老戰士組成的軍隊支援波蘭。1629年6月17日,他們在斯杜赫姆大敗瑞典軍,古斯塔夫僅以身免。在法國調停下,瑞典和波蘭於9月25日至26日在阿爾特馬克簽訂停戰協定。通過立窩尼亞戰爭,瑞典掌握了從卡耳馬起,通過立窩尼亞和普魯士直到但澤的全部波羅的海的港口。由於這些港口在商業上的特殊地位,加之丹麥與荷蘭陷入三十年戰爭,力量對比已向有利於瑞典的方向變化,瑞典已成為影響歐洲政局的舉足輕重的大國了。
立窩尼亞戰爭暫時結束了瑞典和波蘭之間的爭奪,也滋長了古斯塔夫二世的更大野心。他開始把目光轉向正在三十年戰爭蹂躪中的德意志。這場戰爭從1618年起,幾乎把整個歐洲捲了進去。1622年丹麥與荷蘭的參戰,使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之一的瑞典自難置身事外。1626年,丹麥為華倫斯坦所敗,被迫訂立律貝克條約,保證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務。取得勝利的天主教同盟的首領哈布斯堡王朝頒布"復原教令",規定新教諸侯歸還1552年以後侵佔的天主教全部教產,並計劃在波羅的海建立強大的艦隊,從而把勢力範圍擴大到波羅的海,與波蘭連成一氣,形成對瑞典的直接威脅。古斯塔夫二世從哈布斯堡王朝對波羅的海的野心中意識到瑞典參戰勢不可免。如果瑞典決心參戰,最明智的做法無疑是把戰場開闢在遠離瑞典的地方,正如他在議會上宣稱的:"與其讓敵人把戰馬拴在我們的藩籬上,還不如我們把戰馬拴在他們的藩籬上。"
古斯塔夫二世為參戰做了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準備。通過談判,法國答應每年補助軍費100萬法郎,為期5年;俄國以優惠的價格向瑞典出售穀物;荷蘭也應允提供戰費。在這些國家的慫恿和支持下,古斯塔夫周密地制定了戰略計劃,決定集中優勢兵力,進攻奧得河口。1630年6月,他統率大軍在波美拉尼亞的烏澤多姆島登陸。這時正逢天主教同盟內部發生分裂和爭吵。戰功卓著的統帥華侖斯坦被神聖羅馬帝國解職,軍隊縮編,造成帝國軍隊指揮系統的混亂。古斯塔夫二世因此得以穩妥地逐步佔領奧得河全線。7月,瑞典軍隊征服麥克倫堡和波美拉尼亞,控制了從丹麥到芬蘭的整個波羅的海地區,把波羅的海變成了瑞典的內湖,實現了他入侵德意志的第一步驟的目標。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深入德意志腹地。為此,他必須爭取到勃蘭登堡和薩克森選侯的支持。1631年4月13日,瑞典與勃蘭登堡結盟,會同攻佔法蘭克福,並計劃西進為馬格德堡解圍,以保證補給線的安全。他越過哈瓦爾一線,向易北河推進,在韋爾貝阻擋了天主教同盟統帥伊·提內的進攻。到這時,古斯塔夫二世佔領的地區已超過了他所攜帶的軍用地圖包括的範圍。9月11日,他與薩克森選侯結成同盟,協力向萊比錫進軍,與天主教同盟主力相遇於來比錫城下。9月17日,瑞典和薩克森軍隊共4萬人與提內的2萬人在萊比錫附近的小鎮布萊滕費爾德決戰。這次戰役是新舊兩種軍隊和戰術之間的較量。提內的能征慣戰的長槍手和步槍手組成密集方陣,以猛烈的正面衝鋒立即衝垮薩克森軍隊,打得他們四散而逃,戰鬥勝負似乎已成定局。但是,瑞典軍隊由於步兵、騎兵、炮兵相互配合默契,加上操練有素的作戰火力和靈活機動的指揮,很快穩定了暴露的翼側,並以右翼的精銳部隊倒捲過來。經過6個小時作戰,轉小敗為大勝,全殲提內的軍隊,繳獲大批軍火和物資。布萊滕費爾德戰役的結局使整個歐洲大為震驚。古斯塔夫二世以新型將領和統帥的形象出現在德意志和歐洲,被人們視為預言家和占星家所說的從遙遠的地方前來拯救人類的“北方神獅”的化身。
布萊滕費爾德戰役後,整個戰場的形勢向有利於新教聯盟的方向好轉。瑞典軍控制了易北河西岸,並繼續南下,穿過圖林根,直指美茵河和萊茵河合流處,佔領了從曼海姆到布拉格一線以北的德意志。古斯塔夫二世計劃建立德意志諸侯同盟,作為瑞典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屏障。1631年冬,他在德意志諸侯簇擁下,在美因茲和法蘭克福舉行謹見禮,被推舉為盟主和統帥。此後,他統領新教同盟的6支軍隊南進,以實現對中德和南德的更大野心。1632年3月,軍事行動開始。古斯塔夫二世進入紐倫堡,4月強渡累赫河,再次擊敗帝國軍。73歲的名將提內馳騁疆場50年後於這次戰役陣亡。5月,瑞典已進入巴伐利亞,通嚮慕尼黑,顯然是想直搗哈布斯堡王朝的權力核心... ...奧地利世襲領地。但是,要指揮這樣拼湊起來的大軍,古斯塔夫已顯得力不從心,而且遠離本土,已暴露出了瑞典軍隊的弱點。瑞典軍隊的順利進展也威脅到法國在南德的勢力範圍,引起法國的憂慮。法國不僅停止了援助,而且採取軍事行動佔領了莫塞爾河上的橋頭堡特裡爾和科不倫茨,在昨力斯堡和埃倫佈雷茲登渡過萊茵河,企圖把法國邊界推到萊茵河。與此同時,連連受挫和陷入困境的天主教同盟和神聖羅馬帝國被迫於1631年12月起用常勝將軍華倫斯坦為帝國軍隊統帥,授以便宜行事的大權。華倫斯坦受命後立即率軍直驅薩克森,抄瑞典軍隊的後路,迫其回防。古斯塔夫二世聞訊,果然立即調轉方向,前往迎戰,與華倫斯坦在紐倫堡擺開戰場。但是,華倫斯坦退回阿爾特費斯特軍壘,並逗引瑞典軍隊圍攻。瑞典軍圍攻兩月不下,由於給養不濟,被迫撤退。1632年10月,瑞典軍隊重新向南進軍。華倫斯坦再演故伎,攻擊薩克森,逼瑞典軍回撤。11月1日,華倫斯坦攻佔萊比錫。古斯塔夫統率大軍壓向華倫斯坦的大本營。11月6日一個濃霧瀰漫的日子,這兩位歐洲名將在萊比錫西南的呂岑列陣交戰。古斯塔夫二世身先士卒,衝向敵方戰壕陣地,華倫斯坦下令轍退。瑞典軍隊雖然取得了又一次勝利,但遭到了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古斯塔夫本人也在這次戰鬥中殞命,標誌著瑞典全盛時期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