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world 2010-5-3 00:31
悲天憫人的杜甫
[size=16px][color=blue]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而衰的命運般崎嶇多舛。而生在苦難中的他依然不減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偉大胸懷,令後世更為敬重,尊為「詩聖」。
成長於大唐盛世的杜甫,年少便懷有經世濟民的大志,希望能行儒家兼善天下的理想,詩中不時顯出自己雄心壯志,如在早期作品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便可見其以聖人之志來要求自己。可惜,時代卻不允許他一展「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
杜甫來到長安,願一展鴻鵠之志卻多次謀官不就,這一待就是十年。天寶五年到十四年間,他看透官吏腐敗、也深嚐了民間百姓疾苦,寫下著名的「麗人行」來諷刺權貴的奢靡,以及描述連年征戰悲苦景象的「兵車行」。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間,杜甫探親回家,看到小兒子已餓死家中,內心傷痛不已,於是將長安十年的生活見聞寫入詩中,留下了他五言詩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從個人的悲慘際遇推及百姓的痛苦,同時殷切憂慮國家前途。安史之亂前社會的現實景象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一句中反映無遺。
很快的,安史之亂肆捲中原。動亂中的杜甫更是藉由詩句傾訴心中的悲苦。杜甫想家,想著鄜州月,更憧憬當年太平盛世的日子,遙想收復中原的那一天。國雖破,但山河依舊在,杜甫從未失去他對平定叛亂的信心、更沒有失去憂國憂民的熱誠,仍守著那份悲天憫人的胸懷,期盼有朝一日可以周濟天下。
安史之亂平定後,杜甫終於為官,卻因直書上言為肅宗所不悅而棄官歸隱。杜甫幾次上任為官從不逢迎拍馬,更於躬身體會民瘼之際,寫下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三吏三別」,盡書人民的苦難情景,也因而被稱為「詩史」。離開京城後,杜甫作詩「佳人」,借戰亂中棄婦的命運表達自己一心為國的忠誠。這樣一生忠君愛國、高風亮節的杜甫卻如此寒苦,不禁令後人唏噓不已。
四十九歲的那年,杜甫來到成都浣花溪畔,修築了幾間茅屋作為棲身之所。此刻的他終於享得幾年清閒,寫下了一些開懷舒暢的作品。此時雖然閒適,生活也並非盡皆如意,但難得的是在淒風苦雨的夜裡,杜甫想起的還是天下的寒士,胸懷的仍是黎民百姓之苦。在屋漏夜雨感嘆身世之際,杜甫還是高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願天下人皆得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棲身之處,儘管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唉!如此甘願犧牲自己成就天下人的偉大情操,自古迄今能有幾人呢?
杜甫走過了艱辛的日子,以「天地一沙鷗」作為自己飄搖一生的註腳。雖然於當世不得志,但詩歌集大成的藝術成就不僅樹立了許多典範,寫實的風格更影響了中唐的新樂府運動和宋朝的古文運動。而杜甫悲天憫人的夙昔典型依舊長存於世,深深影響著後代的文人,如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及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皆從杜詩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寫出了偉大的詩句,更以生命為歷史譜出不朽的樂章。
杜甫寫史,寫當時社會百態;更憑弔歷史,瞻仰武侯祠堂,頌讚繼之以感嘆;正如今人憑弔杜甫一般,沒有什麼辭彙能表達這種「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壯。當古道已遠的此刻,千古風流人物的頌歌還要繼續;看杜筆寫杜史憶杜甫之心,那是何等令人嚮往的境界啊!但願終能挹聖者之清芬,讓如此偉大的胸懷繼續,繼續綿延,承載著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天與地!
[/color][/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