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中元節的-五大項習俗

megapro 2013-12-23 00:26

中元節的-五大項習俗

(一) 普 渡

  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全台灣各地為款待「陰間好兄弟」所舉行的中元普渡祭典活動,有所謂的「公普」、「廟普」、「街普」、「商普」、「私普」、「業普」,俗話叫「拜七月半」,每年從七月一日鬼門關開啟的頭一天開始,各區分別搭建普壇,陳設拜亭,擺設紙糊的大士爺、翰林所、同歸所(分別代表鬼王、公侯將相、一般鬼魂的牌位),除普壇牌樓門面布置得美侖美奐,絢爛亮麗外,各種禽畜牲禮、花卉蔬果、糕餅糧禾、肉山脯林,海鮮魚貝、滿漢全席,令人嘆為觀止。祭品中又以雞鴨居多,所以俗語說:「七月半鴨,不知死活。」
    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簷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雲林縣虎尾鎮更有盛大街仔普。
  如今中元節舉行普渡的用意,不僅是好兄弟吃大拜拜,希望他們安安份份,莫在人間到處騷擾,最主要的是藉著普渡祭拜的機會,代向閻王求情,請求慈悲為懷,能夠儘量讓這些孤魂投胎轉世,早日脫鬼域,回到陽間重新做人,故普渡是一樁極富「人情味」的事啊!


(二)放水燈

  在普渡期間,中南部民間會在自宅門口掛起「普渡公燈」,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在替孤魂野鬼照路。至於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溺斃的鬼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則利用「放水燈」來通知。水燈又分為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之一為圓形燈籠,上書「某寺慶讚中元」,另有一種作為房屋形狀的水燈,俗稱「紙厝」。水燈排則以木材為原料,紮成長四、五丈,寬丈餘的筏形,分為數千格或數百格,每格懸一盞燈。放水燈的遊行行列還以樂隊為前導,又有男女兒童裝扮成魚蝦水族之類參加遊行,巡迴市街一周後到達河岸。河岸上放一張桌子,上有三牲祭品,請僧道誦經致祭後,再將屋形的水燈放入水中。水燈由各大姓奉供,上面註明其姓氏。相傳水燈流得愈快愈遠,表示該字姓人家當年的運氣愈好。台灣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燈活動最有名,每年中元節都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

 (三) 搶 孤

  「搶孤」,就是在普渡的廣場上搭起高丈餘的台子,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放滿了各式各樣的祭品。普渡完畢,主辦人一聲令下,所有人便蜂擁而上搶奪祭品,先搶到的隊伍獲勝。由於七月普渡時鬼魂群集,為了怕他們流連忘返,便有人發明了搶孤這個辦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凶猛的人搶奪祭品時,會被嚇得走避。不過,搶孤的場面激烈,動輒造成傷亡,所以劉銘傳任巡撫時(一八八四年)曾下令禁止,但是成效不彰。直到日治時代仍偶有所聞,以後才漸漸消失。
  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宜蘭頭城在停辦了四十年以後,再度舉辦搶孤的活動。主辦單位仍沿襲舊制架設雙棚,大者稱「孤棚」,離地三十九台尺、長三十二台尺、寬二十四台尺,約有四層樓房那麼高,上面擺設十三盞食物及純金金牌。小者稱「飯棚」,以往是專供乞丐搶食的,所以高度甚至不及孤棚的一半。參加的隊伍以五人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聲令下,選手們便奮不顧身的往棚上攀登。由於這是有遊戲規則的競賽,已沒有過去那種混亂搶奪的場面。所以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節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四)城隍繞境

  新竹的中元節,因為有「威靈公都城隍」駐守,每年中元節的城隍出巡繞境,就成了年中一大盛事。由於七月鬼門關大開,為恐眾鬼在陽間滋事,必得請出城隍爺來繞境鎮撫一番,以保平安。城隍出巡時,照例要請附近大小廟宇的神明共襄盛舉。遊行隊伍的主角是城隍爺的神轎,隨行的還包括各子弟團所出的陣頭、藝閣,以及相貌猙獰恐怖的七爺、八爺(即范、謝將軍)。七爺、八爺項間懸掛一串「孤餅」,婦女多會乞求回去給幼小的子女吃,據說吃了可使小孩平安長大。城隍繞境的路線還包括新竹的鄭氏家廟,鄭氏家廟是開台進士鄭用錫一族之家廟,早年城隍廟甫翻修重建時,曾仰賴鄭氏的捐款,因此,每年中元節城隍爺都會到鄭氏家廟去表達感謝之意。


(五) 跳鍾馗

 「跳鍾馗」,現場的煞氣會很重,如果 在一旁觀看時,最好嘴裡能含一片榕樹 葉,以免被煞氣沖到哦!

  民間於中元普渡結束後,寺廟還得請道士、法師或戲班中人來「跳鍾馗」,會以「跳鍾馗」的法刀來趕走滯留當地的孤魂野鬼,把孤魂野鬼請出陽間,普施後為了怕有兄弟不肯離去,又在戲臺上舉行「跳鍾馗」的儀式。跳鍾馗的作用,大多以驅逐凶煞為主,在普度時所行的是押孤,是以較溫和的方式,請前來領受施食的好兄弟,既然已經聽經聞懺,理應解悟;又已領受甘露法食,得饜饑虛,就應按照冥規回轉,所以類此跳鍾馗並非為了大惡的凶煞,只是押住孤魂而已。一般民眾怕被煞氣沖到,都不敢在現場逗留,跳鍾馗後,「廟普」就算圓滿達成。但是由於俗傳八月初一下午才關鬼門,所以七月的後半個月,仍有各行業繼續進行「私普」。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元節的-五大項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