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apro 2013-12-21 22:49
汐潮級潛艇
[attach]68649[/attach]
汐潮級的構型特徵與渦潮級類似,都是雙殼淚滴型艦體,單軸與十字尾翼,艦首水平翼位於帆罩上。不過汐潮級的尺寸較大,艦體延長4m。在汐潮級建造的十年之間,電子科技的進步相當迅速,導致汐潮級早期型與後期型在裝備上有不小的差別。10艘汐朝級大致分為兩批,早期型四艘(SS-573~576)浮航排水量達2200噸,後續六艘(SS-577~582)則是改良型,浮航排水量增至2250噸,無論裝備、艦體材料都有不少改良。
汐潮級噸位較渦潮級增加,但由於自動化程度的提升,編制人員維持在後期型渦潮級(SS-571、572)的75名。第一批四艘汐潮級的艦體仍沿用NS-63鋼板,後六艘改良型則改用標準更高的NS-80耐壓鋼材製造,因此最大實用潛深增至300m,最大耐壓深度更可達400~450m。由於艦體尺寸較大,汐潮級的六支533mm HU-603 魚雷管分佈於艦首十分之一處,而不是像渦潮級位於艦舯。
[attach]68650[/attach]
汐潮級基本沿用渦潮級的輪機系統,主機為兩具川崎(Kawasaki)- MAN V8V24 / 30MATL 柴油機,可輸出3400軸馬力,搭配兩具川崎制發電機,水下推進則依靠一具富士製造的7200軸馬力推進電動機,推進器為單軸五葉片螺旋槳,最高潛航速度達20節,浮航速度12節。承襲美國的先進降噪科技,汐潮級擁有優秀的靜音能力。汐潮級擁有先進的自動操舵系統,而後六艘改良型還換裝經過改良的航行控制系統。與渦潮級相同,本級艦的建造工作由三菱重工神戶廠與川崎重工神戶廠平均分攤,依照先後順序輪流建造。
[attach]68651[/attach]
[attach]68652[/attach]
[attach]68653[/attach]
汐潮級的聲納系統較渦潮級更加完善,其ZQQ-4聲納系統改良自後期型渦潮級的ZQQ-3,除了艦首中/低頻被動陣列聲納(仍使用大型柱狀音鼓)以及技術來自美國的AN/SQS-36J主動聲納之外,最重要的革新是納入購自美國的BQR-15,其有效偵測距離100km以上,以附加方式佈置在艦殼外。不過,汐朝級服役之初還來不及配備拖曳聲納;從1987年起,汐潮級的衝潮號(SS-576)率先加裝BQR-15,成為首艘擁有拖曳聲納的日本潛艇,爾後其餘本級艦也陸續跟進追加。汐潮級的作戰中樞是日本自製的ZYQ-1型戰情處理系統,是日本首種配備於潛艇上的作戰系統,將艦上的聲納、射控計算與武器結合在一起,結合聲納回傳的目標自動進行數字化綜合處理,將周邊整體水域戰術態勢與目標軌跡投射在單一CRT顯示器上,功能包括目標及時動態追踪、威脅研判、分配攻擊與魚雷控制等工作,在同時期柴電潛艇之中是極少數的頂級裝備。安裝ZYQ-1需要用掉350噸的排水量,這也是汐朝級比渦潮級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attach]68654[/attach]
[attach]68655[/attach]
[attach]68656[/attach]
[attach]68657[/attach]
[attach]68658[/attach]
武裝方面,汐潮級總共能攜帶20枚魚雷,高於渦潮級的16枚。前四艘汐潮級最初僅配備美製MK-37C或日本自製的89式魚雷,後六艘改良型汐潮級則增加了使用美製魚叉反艦導彈的能力,爾後前四艘陸續回廠翻修時也追加了此一能力。89式魚雷堪稱MK-48的日本版,研發階段時編號為GRX-2,1989年正式服役時才正式命名為89式。89式直徑533mm,重1.579噸,導引方式為線導+主/被動聲納尋標,最大攻擊深度900m,最大射程約50km,以最大航速55節則可航行約38km。
[attach]68659[/attach]
[attach]68660[/attach]
浮航排水量 2250噸(SS-573~577)/2300噸(SS-578~582)
潛航排水量 2450噸
全長 76米
全寬 9.9米
赴航吃水 7.4米
動力 2×Kawasaki MAN V8V24 / 30MATL柴油機/3400 1×推進電動機/7200 單軸五葉片螺旋槳
航速 水面12 節 水下20 節
乘員 75人
[attach]68661[/att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