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sphr 2013-12-20 00:21
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於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形成於公元前7世紀。目前是世界5大宗教之一,信徒主要位於印度。
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4世紀是婆羅門教的鼎盛時期,公元4世紀以後,由於佛教和耆那教的發展,婆羅門教開始衰弱。公元8、9世紀,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結合印度民間的信仰,經商羯羅改革,逐漸發展成為印度教。印度教與婆羅門教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教義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迴,輪迴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行為,只有達到「梵我同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稱為「新婆羅門教」,前期婆羅門教則稱為「古婆羅門教」。
關於婆羅門教和印度教傳入緬甸和東南亞各國的時間問題,中外學者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眾說紛紜,至今莫衷一是。中國學者認為婆羅門教大約於公元前1、2世紀首先傳入柬埔寨然後遍及東南亞各國;而婆羅門教大約於公元前後由印度的阿薩姆進入上緬甸,再由緬甸傳入湄公河流域;緬甸學者認為婆羅門教大約於公元3世紀以後首先傳入緬甸然後傳入東南亞地區;但是根據緬甸最新考古挖掘出來的文物來看,認為婆羅門教大約於公元前3世紀至少同佛教一起或者公元前3世紀以前早於佛教傳入緬甸,然後由緬甸傳入東南亞泰國、柬埔寨等其它國家。
佛教是緬甸人的國教,自古以來緬甸人虔誠地崇信佛教,把佛教的教義看作為倫理道德的標準和處世行為的準則,佛教深入緬甸人的思想深處,深入到緬甸文化的各個層面,深入到緬甸社會的各個角落,對緬甸人的人生價值、道德標準、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影響,緬甸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佛教社會,充滿了濃厚的佛教色彩。
但是,自古以來,緬甸人就信奉婆羅門教,信奉婆羅門教神明,信奉自然神和民族神,先後發展成為內37神和外37神。內37神中,就有婆羅門教神濕婆、象鼻天和都拉薩迪智慧女神。在外37神中有婆羅門教神天帝釋作為第一位神明,也就是眾神之主。因此,早期緬甸人信奉的宗教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的混合體。關於婆羅門教在緬甸的傳播與發展,緬甸文獻記載的很少,我們只能根據緬甸考古挖掘出來的文物來判斷早期緬甸人的宗教信仰。緬甸考古局發現的太公國時期、毗濕奴時期、漢林時期、室利差旦羅時期的骨灰甕和古錢幣上,有法螺、水波紋、吉祥威薩圖案,三叉矛圖形,說明緬甸自太公王朝開始婆羅門教就從印度傳入緬甸,因為法螺是婆羅門教毗濕奴大神的手持物,水波紋是毗濕奴大神休息時坐騎龍戲水的象徵,三叉矛是濕婆的手持物,吉祥威薩圖案是毗濕奴大神妻子吉祥天女的象徵。
婆羅門教自從傳入緬甸以後,在緬甸得到了較快地發展,到公元後驃國的毗濕奴時期、漢林時期、室利差旦羅時期時,婆羅門教在緬甸已經發展到了鼎盛階段。但是從公元1044年建立的緬甸蒲甘王朝開始,由於佛教被定為國教,婆羅門教的發展受到了限制,開始逐漸衰退,但至今仍然存在於緬甸現代社會當中。
縱觀緬甸歷史發展的整個時期,緬甸人都信奉過婆羅門教,換句話說,婆羅門教的影響貫穿緬甸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甚至在緬甸當今社會裡仍然可以找到婆羅門教影響的影子。緬甸首都仰光至今仍然有印度教友誼協商會,有斯利斯利濕婆克裡斯納寺和斯利斯利都爾伽寺,人們仍然信奉婆羅門教的神明,婆羅門教占卜術至今盛行於緬甸民間。
從婆羅門教在緬甸的發展與傳播,我們可以大致將其歸納為4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傳入階段。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或者更早一些時間由印度伴隨雅利安商人到緬甸做生意傳入緬甸太公國。第二時期是發展階段。大約從太公國經過毗濕奴城、漢林城、室利差旦羅城驃國發展的3個城邦國家以後,婆羅門教在緬甸已經發展到鼎盛時期。第三時期是衰落階段。從蒲甘王朝到貢榜王朝時期,婆羅門教在緬甸開始逐漸衰弱。第四時期是殘留階段,從貢榜王朝到現在,婆羅門在緬甸只有印度移民還信仰,緬甸人已經不在信仰了,但是婆羅門教在緬甸人中的影響仍然存在。
婆羅門教對緬甸文化影響較大。首先婆羅門教是緬甸人最早信奉的宗教,婆羅門教神被作為佛教的保護神而引入佛教的範疇,帝釋天作為緬甸至今仍然信仰的37位傳統神的第一位大神而備受崇拜;其次,婆羅門教的宗教儀式被廣泛吸收和應用在緬甸封建王朝的各種儀式中,緬甸歷代封建王朝宮廷中都聘用婆羅門祭司,用婆羅門教禮儀主持宮廷大典和國家大典;再其次,婆羅門教的花紋圖案普遍被應用在緬甸的佛教和民用建築藝術上;第四,婆羅門教的占星術傳入緬甸,至今流行於緬甸社會;第五,婆羅門教的神話故事傳入緬甸,形成了傳統節日;最後,婆羅門教的故事對緬甸文學也有較大的影響,羅摩衍那戲劇至今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