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諷刺學之父 吳敬梓

1990momo 2010-4-27 15:34

中國諷刺學之父 吳敬梓

[size=16px][color=blue]吳敬梓是清朝人,因為生平的不如意,使他親身經歷科舉制度與許多社會不合理的現象。歷盡人生冷暖後,晚年發憤完成《儒林外史》這部長達三十萬字的歷史巨著,將科舉制度、社會現象,以諷刺手法一一呈現,對後世影響很大,可說是中國諷刺學的先驅。

[b]才華揚溢,博覽雜書 [/b]

吳敬梓出身官宦世家,曾祖輩「兄弟五人,四成進士」。擁有優越的家學淵源,再加上天資超群、才思敏捷,少年時曾作詩冒充南朝詩人沈約的作品,竟騙過了許多人。

逐漸地刻板的經典書籍,滿足不了他旺盛的求知慾,於是偷偷看起稗官野史等雜書、禁書了。因為喜歡在被鄙視為「雜學」上下功夫,使他與社會的隔閡與日俱增,縱使有許多「浚發於巧心」之作,往往得不到應有的賞識。

[b]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b]

考秀才時,他從外地倉促回鄉應考,入場時草草成章,心不寧、文未飾,居然榮登榜首。參加鄉試時,他開卷後一揮而就,言有根、論有據,自認勝券在握,結果竟名落孫山,而一些他認為不學無術的人,反而都考上了。

面對這種不合理的現象,令他憤憤不平,從而對科舉制度產生了懷疑。此外,他又目睹無數的文人,為科舉求官而空耗一生,最後成為社會無用之人。這些見聞,使他對科舉制度逐漸產生反叛的心理。

[b]看透人世冷暖,形成叛逆性格[/b]

吳家到他父親時,家道開始衰落。他的父親吳霖起個性淡泊名利,在當時崇尚榮華的社會,顯得格格不入,後來因為得罪上司而丟官返鄉。回家後,抑鬱寡歡,第二年就去世了。此事使他深深體會官場的冷酷與黑暗。

他的父親死後,近房弟兄乘虛而入,引發了一場家財爭奪戰。在這樣一個詩禮傳家的家族中,發生兄弟鬩牆的醜事,讓他看到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的叔伯輩虛偽的一面。這一件事使他深受刺激,也形成了蔑視富貴的叛逆性格。

爭奪財產的結果,最後還是由他繼承父親遺留下來的大筆產業。由於生性豁達,喜歡助人急難,無論識與不識,往往有求必應,還經常邀集文士雅士飲酒作樂,從而不到十年就把家產散盡了。宣告破產後,因受不了親族的白眼,索性把房屋賣掉,搬到南京居住。

這段期間,他不斷地寫文章攻擊時弊,漸漸他的文名傳遍江南,成為當時的文壇盟主。安徽巡撫趙國麟得知他「文瀾學海,落筆千言」,於是推薦他赴京參加廷試,別人眼裡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他卻託病不往。

此後,他堅決不參加任何考試,並主動放棄秀才的資格。摒棄仕途後,他的生活更加窮困了,有時三餐不繼,就拿幾本書換一些米糧充飢。漫長的冬夜裡,熬不住寒冷,就找幾個同病相憐的朋友,乘著月色,繞著城牆一邊走一邊歌吟呼嘯,直到天亮才進城,然後哈哈大笑各自散去,他戲稱此為「暖足」。

後來他時常外出投靠親友,以求接濟。到淮安探訪朋友時,他的朋友打開他的行囊一看:空空如也,連筆硯也沒有,就詫異的問:「筆硯是文人一刻也不能離開的東西,你怎麼連這個都沒有?」他回答:「我胸中自有筆墨,要這些東西幹嘛?」

有一次他的親戚去探望他,見他「不食兩日矣!」,就贈他兩千錢。他拿到錢後,就邀約一些窮朋友痛快吃喝,根本不考慮明天有沒有米下鍋的問題。乾隆南巡時,別人都去夾道歡迎,他卻「企腳高臥向栩床」,表示了一種鄙視的態度。

[b]為了抒發不滿,完成歷史巨著 [/b]

歷盡滄桑和生活折磨後,晚年他激起了創作的慾望,想透過文筆將自己的不滿表達出來。經過一段時日的憤筆疾書後,終於完成《儒林外史》這部歷史大作。

《儒林外史》沒有用二分法判定好壞、是非,而是將批判隱藏在每個故事情節中。他筆下的壞人,通常滿口仁義道德。在功名利祿的背後,往往暗藏令人墮落的深淵,語言準確、精煉,充份達到諷刺的效果。

胡適認為他身為一個八股大家的曾孫,自己也在裡面下過一番工夫,一旦大覺悟後,才能把八股社會的醜態,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color][/size]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諷刺學之父 吳敬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