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古老宗教之拜火教

sunhao 2013-12-14 00:40

古老宗教之拜火教

  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儀禮特徵而名。又稱瑣羅亞斯德教,以其創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3世紀中葉,東傳入中國,4世紀中葉,傳入中原,其神被名之為 「胡天」。至唐代,被名之為「祆(XIAN)」,其音屬於外來音,是唐人據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陳垣先生曾考證:「不稱外國天神而稱祆,明其為外國天神也。」其意指祆是中國文化對拜火教文化內涵高度概括。
總之,無論祆教、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皆為外人以其教派特徵而稱呼之。至於教內自稱為何,資料闕如,今已難考。
  拜火教發生於中亞,後隨古代波斯及後來薩珊王朝的擴張,而影響於歐亞各地。其勢力最盛時,東達中國,西至希臘,南入印度,北漸近高加索一帶。拜火教起源爭論較多,根據現有經典《聖特阿維斯陀》(Zent-Avesta),以及今天發掘的文物與文獻中,專家考證:祆教大概源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肯定早於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
  拜火教在阿黑門尼德時期既被尊為國教,實際上阿黑門尼德諸王長期奉行宗教寬容政策,祆教地位雖尊,但沒有對國家政治起著影響。繼古代波斯後起的安息,本為波斯帝國行省,後脫離亞歷山大部將塞琉西獨立,信奉祆教已成固習。然此兩朝,皆實行宗教寬容,政教分立之政策,祆教僅為其多宗教之一種。薩珊王朝,其王朝先世歷來為法爾斯省伊斯泰赫爾城阿娜希袒水神祆寺的主持。故祆教步入將世俗權利與精神權利結合階段,即政教合一之階段,發展到後來,其最高職位只僧侶大穆貝德(mobed)盡然可隨意廢立諸王。是為祆教權力之最高峰。
  公元651年,伊斯蘭阿拉伯人殺伊嗣侯三世(632-651年),薩珊朝滅亡。因受伊斯蘭教影響與壓力,祆教大批信徒改宗,不復擁有既往之權勢,漸趨於勢微。今全世界仍有10餘萬名左右祆教徒。主要分佈在伊朗東部邊境與印度西北部邊境一帶。
  祆教最初並無經典,僅由祭司口傳心授。後來漸漸形成文字,名為《聖特-阿維斯陀》(Zent-Avesta),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據。阿維斯陀之意與印度吠陀相同,乃智識之謂,聖特為註釋之義。聖特語,即波斯古聖語。但此註釋書聖特卻是用帕拉維(Pahlavi)語言寫成,即波斯語。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老宗教之拜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