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ee 2013-12-11 00:44
臺南-法華寺
臺南法華寺
位址
台南市中區法華街一 號
年代
[b][color=red]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color][/b]
位於臺南市區東南的法華寺,屬於佛教的曹洞宗,與開元寺並稱為臺南兩大古剎。
法華寺原是明鄭遺老李茂香的敬居,舊名「夢蝶處」,由於「竹籬茅書,若在世外,閒花野草,時供枕席」,所以又稱「夢蝶園」。 李茂春,字正青,福建龍溪人,是明代隆武二年的舉人,也是鄭經的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好友。
明永曆十八年甲辰(西元一六六四年),追隨明鄭軍隊及宗室由廈門來到臺灣,寓居於夢蝶園,終日誦經養性,生活灑脫飄逸。
李茂春去世以後,茅舍被憎人們改為陶瓦,規模略加擴大,更名「準提庵」。
第一任臺灣知府蔣毓英於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西元一八八四年)到任時,又改為佛寺,供奉釋迦牟尼佛。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西元一七○八年),鳳山知縣宋永清鑑於火神崇祀的重要,在重修時,便把前殿改為火神廟,中殿供奉大土,後院另設禪房,並將佛寺取名為法華寺。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西元一七六四年)法華寺已成為都城的名勝,臺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惰養性,特別加建圍牆。
翌年乙酉,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可以供端午節競渡的大池塘,命名為「南湖」,因為形狀像半目,所以也叫「半月池」,池的南邊還建了一幢榭臺叫「半月樓」。
池的外圍,構築學書講堂,成為後世弟子誦習詩書的場所。
可惜,這樣壯大的盛景和規模,在人為環境不斷的變化中,都已消聲匿跡,不建蹤影。
尤其民國三十四年,臺海光復前夕,台灣遭受盟機轟炸,法華寺的大雄寶殿、南極殿、天王殿等都被炸毀,只有乾隆五十七年壬子(西元一七九二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所建,後代績修的關帝廳、民國七年戊午所建的功德堂、民國十五年丙寅所建的納骨塔、及聚賢堂前叫橋亭和庭院等尚稱完好。
[光]與開元寺並 稱為台南兩大古剎。原為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於明永曆年間所建「夢蝶園」,後來李茂春死後,改為準提庵。
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知府蔣毓英籌資建寺,改名「法華寺」。
乾隆時,知府蔣允焄在此挖湖築樓,泛舟遨遊。此後,「法華夢蝶」成為府城勝景。日後更於寺中成立「南社」,定期吟詠唱和。
日治後期,因為遭到盟軍轟炸,法華寺被毀大半。光復後參考原格局形式重建,因它的歷史意義深遠,規制也依舊遵循傳統,所以仍[b][color=red]列為三級古蹟[/colo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