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ny 2013-11-25 02:10
菩薩蠻與破陣子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最後幾個皇帝中極富傳奇色彩的一位,從他繼位到唐滅,不過短短的六十年,但他很有些作為。李忱是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在皇族中雖然輩分不低,是當時皇帝武宗的叔父,但因為母親出身低微,從小就受歧視,癡癡呆呆,還曾被武宗扔到糞坑裡戲弄。陰差陽錯中李忱被當權的太監立為新皇。沒成想這個傻皇帝原來一直是裝傻,上台之後整肅朝綱,虛心納諫,打擊藩鎮,使衰敗的晚唐迴光返照,儼然再顯了一段貞觀氣象,哪怕只是彷彿的。是冥冥中上天也不忍看著盛唐氣象就此消亡吧。如一點最後的餘音劃破長安城濃重的雲層,宮殿裡又響起霓裳舞曲,梵音鼓樂,這其中就包括那曲著名的《菩薩蠻》。
安史之亂後,開元、天寶年間四方來朝、歌舞昇平的生況已不復現。但大國的威儀和燦爛美妙的文化依然強烈吸引著西域各國。除了進貢的珍寶、地方土產以外,那時唐皇們更喜歡的是具有濃郁異域色彩的歌舞,胡舞胡樂是從宮廷到坊間最流行的樂舞。唐玄宗當年不僅自編自演還建了一個皇家音樂學院培養歌舞人才。大中初年,出身淒涼的他在大明宮裡看到女蠻國入貢的舞蹈《菩薩蠻》時,心中也一定湧起過無數感慨。據史書記載,那一舞真個是流光溢彩,落英繽紛,梵音渺渺,如仙如佛。那些來自西域的女子,身上塗抹了香油,瓔珞嘛鏈當衣,脖子上掛著長長的花朵串起的花環,長髮用金冠高高串起,簡直就如世俗畫像中的菩薩一般。舞隨樂起,異彩紛呈,舞隊一出,如佛臨世,一定也會有類似我們現在看到的《千手觀音》的造型。如此直況不是空前,也是絕後了。
《菩薩蠻》是一個禮佛的舞蹈,同時也是一個表演性舞蹈。宣宗痛恨武宗,處處反其道行之。武宗滅佛,宣宗一上台就宣佈重建佛寺,本來佛教在中唐就已經進入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眾多的寺院和僧眾有著唐朝中國特有的世俗喜慶的熱鬧,僧人們在唸經說法的同時也在想方設法滿足那些聽眾香客的要求,積極參與歌舞演出,寺廟道場實際也是戲場歡場,像《菩薩蠻》這樣又美艷又莊嚴的樂舞正是那個時候普通人心目中可親可愛的佛的形象,一如我們在壁畫中看到的飛天和唐仕女圖——佛界和生界最完美的結合。
可想而知《菩薩蠻》想不流行都不行,自有文人給它配上詞在坊間傳唱,唐五代時期一直也是最流行的詞牌名。在教坊曲中跟《菩薩蠻》相對應的完全另一種風格的,應當要算《破陣子》了。讓我們再回到當初,回到那個海納百川,風華絕代的當初,看看那個激動人心的年代。
大唐雅樂融南樂北樂於一體,協調「吳楚之音」和「周齊之樂」,引進龜茲、天竺、西涼、高麗樂等,開土唐音樂風氣之先的《秦王破陣樂》就充分體現了這種聚合四方雄渾蒼茫的氣勢。這是一部初唐真正的交響詩音樂劇,著名的歌舞大曲。主要是歌頌太宗的英勇戰績,太宗隸自設計舞陣,命樂工穿上鎧甲持戟練習。奏樂起舞是,「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動盪山嶽」。每每看到這裡,太宗都會離席,忍不住要與眾人共舞。那樣的場面一定讓人熱血沸騰。後來就有人把其中的樂段填上詞演唱,開始是長調名《破陣樂》,再後來取其中更短章,名為《破陣子》,「子」就是指短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