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的人種與民族

lnny 2013-11-23 01:51

印度的人種與民族

印度的人種與民族

  印度在歷史上屢遭異族入侵和佔領,因而人種繁多,血統混雜,語言紛亂,素有"人種博物館"之稱。多數學者認為,印度有以下人種:尼格利陀人(Negrito),原始澳大利亞人(Proto Austaloid),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Mediterranean),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種(Mongoloid) 尼格利陀人(Negrito)其特徵是身材矯小,皮膚為深褐色,頭髮烏黑,鼻寬唇厚,肩窄腿短,鬍鬚和體毛不多,臂長。據有關學者認為,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達曼人,印度沿海地區的卡達爾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爾邦山區的一些土著人均為他們的後代。
  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和原始澳大利亞人身體特徵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有學者認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進入印度,所以也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原始澳大利亞人的特徵和身材特點是:長頭型、身材矮小,頭髮烏黑而捲曲,鼻寬唇厚,膚色為褐色,中印度大多數土著部落民屬於這類,南印度也有分佈。例如比爾人,傑糾人、蒙達人、奧朗人、霍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
  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Mediterranean)  這一人種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佈。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於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髮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象形文字,是這一人種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達羅毗荼人占印度全部人口的21.6%,主要分佈在南印度。關於達羅毗荼人是否屬印度的原始土著人,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古時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才把達羅毗荼人從印度西部和北部趕到印度南方,於是達羅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因此有些學者說,達羅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人。而又有學者從印度古籍中找出了比達羅毗荼人更早的人種名稱,叫做尼沙達。還有一種說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與原始的澳洲人屬同一血統。這種原始的澳洲人原住亞洲,後來有一支人移殖成了澳洲人。有的西方學者認為,在赤道以南,從前有個大國,東到爪哇,西連非洲,這個國家稱為“萊茂里亞”,是達羅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後來由於地殼發生變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沒。這種說法在泰米爾語的文獻中也有記載。泰米爾語的五大史詩之一《希爾薄提迦爾摩》和《馬杜拉斯特爾·布拉朗》中有南馬杜賴被洪水淹沒的記載。在那些認為達羅毗荼人是從中亞遷入印度的人們看來,達羅毗荼人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後800年之間來的。
  在《摩訶婆羅多》中有關於安得拉、邦迪耶(潘迪亞國)、角爾(朱羅國)和傑爾(其羅國)國王的記載。這就表明,公元前在南方就已經建立了幾個達羅毗荼王國了。 至於"達羅毗荼"一詞的形成,學術界也有不同看法。不少學者認為,現在的泰米爾納德、安得拉、卡納塔和喀拉拉的居民是達羅毗荼人的後裔,他們的語言屬達羅毗荼語系。古時整個南印度稱為達羅毗荼地區,但後來安得拉、卡納塔克和喀拉拉分別獨立,達羅毗荼一詞則演變成了"泰米爾"。根據文獻記載,泰米爾納德的很大一部分已被大海吞沒,因此它的文化不免遭到破壞,根據已有文物考證,可以瞭解到達羅毗荼人的文化及文明情況。從語言上看,俾路支的布拉灰語和泰米爾語很相似。同樣,地中海沿岸的居民與達羅毗荼人的體形、膚色也一樣。從泰米爾納德和巴格達挖掘發現的文物證明,這兩個民族的喪葬儀式也相同。當然,也有印度學者認為,達羅毗荼人並非從外地遷來,他們是這裡最早的居民。不管怎樣,是達羅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發展了莫亨殊達羅與哈拉巴文化,所謂印度河文明,實際上指的就是達羅毗荼人的文明,他們對印度文化曾作出過相當大的貢獻。這一人種後來和其他人種一樣也有分化,形成了不少分支,還有許多混血人種。他們的物征是:皮膚黑,長頭型,上臂長,扁平鼻子,個子矮小,現在西孟輥拉邦的桑塔爾人便是血統較純的達羅毗荼人。  
  印度的雅利安人 他們原與歐洲的雅利安人屬於同種,為與歐洲的雅利安人相區別,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種移動的風潮,分東西兩個方向移動,一支由中亞進入歐洲,成為今天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則由中亞向南,越過興都庫什和喀喇崑崙兩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與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戰的遊牧民族,進入印度後,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時常發生激烈爭鬥,後來逐漸征服他們。達羅毗荼人大部分被趕往南方,一部則淪為奴隸。雅利安人便開始佔據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後來,漸次向東發展,直至恆河上游地區。他們發現此處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因此遷入者日益增多,構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原為白人,其長相明顯具有歐洲人特徵:身材高大,長頭型,鬍鬚多,鼻樑細高,頭額寬及皮膚白晰等。今天不少印度人屬於他們的後裔,或為他們的混血種,血統較純的人現在亦可見到,例如拉其普特人、查特人等就是,主要分佈在旁遮普和拉賈斯坦等地。也有人說,現在印度教中的僧侶可能是血統較純的雅利安人。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詩》中都提到過一種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但長期以來,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印度人對此也缺乏研究。直到18世紀,歐洲從事印度古代文化研究的學者發現,梵文跟西方語非常相似。1786年,英國人威廉·姜斯指出,古希臘語、拉丁語、哥特語和西爾特語跟梵語同出一源,從此便出現了研究歐語系的學說。到19世紀中葉,德國浪漫派代表人麥克斯·穆勒提出了雅利安人的學說,並指出雅利安人在古代遍佈歐洲、西亞和印度。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那些在語言上屬於梵語系統的印度人稱為雅利安人,或叫印度雅利安人。過去人種學家認為,雅利安人是在三四千年前從俄羅斯大草原遷徙到印度的。現在,劍橋大學考古學家又提出了新見解,認為雅利安人是在8500年前從今土耳其中部遷徙而來的。這種人起先分佈在印度河和朱木那河流域,後來分佈到全印度。像旁遮普和拉賈斯坦邦的早期居民大多屬於雅利安人。後來又有蒙古人種的人進入印度,於是出現不同種族的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種。因此,有的人臉型像歐洲人,但膚色較黑,其中當然也受到自然氣候影響,如南印度的雅利安人要比北印度的雅利安人黑。
  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亞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地入南亞次大陸,構成了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南亞次大陸,構成了蒙古人種成分。其膚色為黃色或褐色,臉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寬,鬍鬚和體毛少。蒙古人分長頭型和寬頭型兩種。長頭型的分佈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寬頭型分佈在傑德崗等地。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的人種與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