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ie 2013-11-10 23:38
荷蘭建造的最後一艘潛艦"海象級"
為了在1980年代中期及時取代老舊的四艘海豚級(Dolfijn class)傳統動力攻擊潛艦,荷蘭皇家海軍在1970年代中期就開始新一代攻擊潛艦的設計,這就是本文介紹的海象級(Walrus class)的由來。最初荷蘭打算以先前建造、表現良好的旗魚級(Zwaardvis class)大型傳統動力攻擊潛艦為技術基礎,建造一種一千至一千五百噸級的中型攻擊潛艦;然而受限於北約組織的反潛作戰需求(攻擊潛艦噸位不得低於1900ton),荷蘭便以旗魚級潛艦的設計直接加以改良。負責設計海象級的單位包括荷蘭聯合造船設計局(NEVESBU)、Rotterdamse Droogdok Maatschappij(RDM)以及VEREBUS,當然還有荷蘭海軍的的參與,建造則交給Wilton Fijenoord造船廠。首艘本級艦海象號(Walrus S-802)的建造過程可謂多災多難,雖然在1979年10月11日就動工了,但1981年荷蘭海軍修改了對本級艦的若干需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潛航深度要增加50%(原本海象級的潛航深度只打算維持旗魚級的水準),導致海象號被迫重新施工,延誤達一至二年。 由於增加潛航深度以及使用如X型尾舵之類的新科技,不僅導致建造進度大幅落後,經費也嚴重超支;據說首艦海象號在1985年下水以前,總共有三位荷蘭海軍上將因為此型潛艦的不順利而付出了結束軍旅生涯的代價。
原本加拿大曾有亦購買海象級的改良型,但最後選擇了價格低廉的四艘英國二手擁護者級柴電潛艦。自從1980年代後期購自荷蘭購入兩艘海龍級潛艦後,台灣採購傳統動力潛艦的努力便因為 中國強大的政治壓力而全部失敗;期間 台灣海軍也曾多次申購另外四艘海龍級或海象級,因為前兩艘海龍級在台灣海軍服役時表現良好,但是此時荷蘭已經遭受先前中國的「震撼教育」(包括召回大使等),台灣的申購行動都被打了回票。而對岸 中國也曾在1996年3月與荷蘭商議採購海象級,不過由於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歐洲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所以此案也沒有下文。
海象級
[attach]63284[/attach]
[attach]63285[/attach]
[attach]63286[/attach]
[attach]63287[/attach]
[attach]63288[/attach]
[attach]63289[/attach]
[attach]63290[/att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