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dith 2013-11-10 00:47
部位證明法
[color=navy]公篤曰。相法一術。必先言部位。後言法理。部位確實。然後方用加減活法以定之。而經驗推想。又其次也。余考部位。始於風后氏。用五行生化。八卦方位。以定部位名稱。故有三才四瀆。五岳六府。五官六曜。五星十二官之名。後人多宗之。以為定法。至兩周發洩妙蘊頗多。各立門戶。而部位末更改也。自秦氐火焚各書以後。世無傳本。所存不過殘章。徒有其名。而部位混淆無宗。各據一說。余考相法各書。相差太遠。互相攻訐。部位地點即屬不確。當然差毫失里。美其名曰秘傳。不肯輕洩于人。其自欺乎。欺人乎。余初嗜此術。無從稽考。後以醫學數學丹經各書證之。始知部位之訛。所謂秘訣者非也。余考漢唐時。相法專家頗少。而相法專書則無。如漢之管駱。有相神相骨之說。許負有氣魄性動之辯。其法皆不得傳焉。如唐之李淳風。別創一派。偏於一掌。並末考正部位。半多不經之談。一行禪師。雖有形格內外之用。而無書籍可考。五代時達摩由西域復入中國。始傳五來相法五篇。其中形神音氣合用。測量輕重加減。其法頗精于人事。惜無天道厚薄之分。雖為中興相法之祖。然於部位尚謬。其未經考究耶。或為翻印錯誤耶。五代未有麻衣者。不知其姓氏。余考別傳。麻衣縣名也。以今之地點合之。即湖北之麻城。其書係在任而成。因以為名。當時為割據亂世。掛冠歸隱。所謂仙翁者非也。其書法理兼用。不如達摩精粹。凡理有定理。法無定法。用理者沽名。懼後世駁議也。然其部位亦有多數不確。宋初時有希夷心相一篇。其法以善惡而生禍福。規正社會之人心則可。識人用才之區別則不可。然亦無部位之說。水鏡本紀漢時人。其畫出於宋代之後。更不知何人冒名捏詞。中有三才九流之論。又係水鏡零篇。略可擇用。其主要偏於引證古人。如關張趙雲。尚為其時之人。如引唐代郭汾陽。宋代王安石。可見非水鏡真書。而部位高低相差太遠。不足為法明矣。明永樂時。有袁柳莊者。其人品低而務虛浮,又為北方人遊歷不遠。經驗不當。其法偏於地形。是其遺恨。其部位則有意顛倒上下而用之。固神其說。不足為鐵證。清代則有太清神鑑。衡真相理。鐵關刀。各樹一幟。皆屬半枝半解。亂無頭緒。相法輕重尚不分明。何能考前人之不足。至於蘭陵集。王氏鑑。相法須知。相法捷要各書。更為上下離奇。附會其說。不知部位為何物。半為宗前人之錯誤。半為矜驕而眩奇。以訛傳訛。愈使讀相法者迷悶矣。余初遊滇黔。繼遊湘郡。復遊秦隴。縱橫數千里。尚不知部位孰是孰非。民國始成。余由秦赴隴。始遇老人。授余部位確定法。力言相術首重部位。繼言天道厚薄之分。次言時勢盛衰之別。又言五行生化之妙。此為相術正宗。凡人肥瘦長短。而部位有一定不移之法。余以此經驗。若合符節。茲特規定部位。以俟高明者證之。
一.兩耳為起運之初。上耳為廓。中耳為欄。耳珠為輪。當以勻分三個部位方實。
二.髮際之下為天中。其次為南岳。又名火星。又其次為天庭。又其次為司空。又其次為中正。中正一名華蓋。而氣色部位。則以華蓋包括司空中正兩部。兩眉之中。方為印堂。印堂者。君位也。此為全面部之主。由天中至印堂。共六個部位。勿論高低。勻分六部可也。
三.鬢髮曲處。方是山林。如山之林故名。俗本一取輔角之側。一取邊城之上。兩說皆非 。
四.天庭司空之側。日月角也。次則輔角。又次則邊城。邊城在眉尾高骨斜上入鬢。皆邊城也。共七個部位。而而勻分之方確。不論額之寬窄。而移動也。
五.邊城即是驛馬。其名稱者。分運限與氣色也。運限則曰邊城。氣色則曰驛馬。俗本認為兩個部位。一說在迸城左右。皆非。然有分上中下三段之說。以量其行動遠近也。
六.印堂之下。即是山根。次曰年上。又次曰壽上。鼻尖方曰準頭。由印堂至準頭。勻分五個部位。自無錯誤。
七.兩目相對之中。即是山根。淚堂之上。即精舍光殿。又名中勾陳。年壽之側。即下勾陳。兩眉頭之上半指。即上勾陳。
八.兩眉前半節。即凌雲紫炁。眉中段即繁彩二霞。眉尾高骨即福堂。福堂斜側上一分。左曰丘陵右曰塚墓。陵墓者。小山之義也。俗本多謂邊城之後。皆非。
九.兩目之上。左為三陽。右為三陰。此為運限部位。上為三陽。下為三陰。此為氣色部位。故時曰上為陽下為陰。又時曰左為陽右為陰。茲特註明。
十.魚尾之下即額骨。又名中府。準頭之側即蘭臺廷尉。又名井灶。兩額之上。斜貫外皆。名曰玄武。俗本謂玄。武為水星上下。皆非。
十一.人中乃流通之洫。兩側即仙庫。又兩側即食祿二倉。至口角止。勻分五個部位。
十二.法令為井灶側之長紋。又名壽帶。兩法令紋入口。又名滕蛇。退一指陷處。即兩陂池。其次則名金縷。又其次則名虎耳。虎耳在命門前一指。即醫家之聽宮穴也。歸來則在虎耳金縷之間。前三部略短。後二部略寬。
十三.水星之下一分陷處。有髯處即名承漿。次為頌閣。又次為地閣。下至頦為子位。承漿之側一指為地庫。兩腮之側為奴僕宮。一名懸壁。
十四.頦子額午。兩命門即卯酉。是為四正。其寅申已亥辰戍丑末。則以四維勻分十二部。自然明白矣。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