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cy 2013-10-26 01:47
大唐帝國與東突厥戰役
唐高祖起兵太原,準備進取關中,先向始畢稱臣,藉以防止劉武周引突厥兵襲擊太原。六一九年,始畢死,弟處羅可汗、頡利可汗相繼為主。頡利立始畢子什缽苾為突利可汗,使統率東面諸屬部。頡利勾結諸割據者,連年入寇,深入唐國境,攻破城邑,擄掠人口和財物,甚至長安也受到嚴重的威脅。六二二年,頡利引騎兵數十萬人分路入侵,一路到晉州(山兩臨汾縣),一路破大震關(在甘肅隴西縣),唐全力抵禦,又遣使者去求和。使者對頡利說,唐與突厥,風俗不同,突厥即使奪得唐地,也不能永久佔領。被擄掠的中國人,都歸擄掠者私有(充當奴隸),你有什麼好處。你不如收兵回去,唐每年送給大量財物,全入你的庫藏,這才是你的好處。頡利為唐兵所阻,聽了很滿意,退歸塞外。使者這些話,說明唐朝有責任消滅這個侵略國,因為無論入侵或謀和,都是中國的大害。頜利講和後,依然連年入侵。六二四年,有人建議說,突厥所以經常侵掠關中,目的在奪取長安積聚的財富,如果焚燬長安,突厥也就不來了。這是多麼怯懦荒謬的見解,唐高祖居然聽從這個建議,派人到樊(樊城,在湖北襄陽縣北)鄧(河南鄧縣)一帶尋求可建都的地方。太子李建成等贊成遷都,唐太宗勸阻說給我幾年的期限,一定捕獲頡利,聽朝廷發落。遷都算是停止了。當年,頡利、突利二可汗率全國兵力深入到豳州(陝西邠縣),唐太宗率兵抵禦,雙方兵力,多寡懸殊,唐將士驚懼,不敢接戰。唐太宗親率一百騎出陣,在陣上離間頡利、突利二人,使自相疑忌。頡利要戰,突利不從。頡利使突利到唐營講和,突利與唐太宗私結為兄弟,突厥開始趨於分裂。
六二四年,唐己消滅諸割據者(朔方郡割據者梁師都除外),中國得到統一,開始對突厥採取主動,準備進攻。六二五年,唐高祖告朝臣們說,突厥貪婪無厭,我要用武力征服它,今後不再用平等國禮,給突厥文書改用詔敕。突厥在邊境上到處入侵,唐兵到處抵禦,形勢仍是對突厥有利。六二六年,唐太宗即帝位,唐真正成為統一的國家,與突厥對抗的形勢才有根本的改變。
唐太宗剛即位,頡利率大兵進到渭水便橋北,離長安只有四十里路程。唐太宗表示鎮靜態度,率兵到便橋南,隔渭水與突厥對陣。頡利望見唐軍容齊整,知道有備,不敢輕率決戰,要求講和。唐太宗允許講和,在便橋上與頜利會盟。頡利取得大批金帛,心滿意得地引兵退去。唐太宗對朝臣說,我不打突厥,反送給金帛,為的讓他們驕惰,以便一舉消滅,所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就是這個意思。突厥利在擄掠,專靠防守是不能阻止擄掠的,唐太宗決心滅突厥國,這確是唯一可行的自衛法。
唐太宗每天引十二衛小將和士兵數百人到顯德殿前練習時術,告訴他們說,外國入侵,本是常事,可怕的是人主安佚忘戰,寇來束手無策。現在我不讓你們掘池築花園,專教你們學弓箭,平時我做你們的教師,戰時我做你們的將帥,這樣,中國人也許可以得到平安。唐太宗親自考試諸衛習射人的技藝,好技藝得優賞,諸衛的長官也得上等考(成績)。在唐太宗和諸衛長官督促下,幾年間諸衛府兵都成了精銳。唐太宗是善於將將和將兵的大軍事家,他在內戰中積累起極豐富的經驗,一看敵陣,就知道敵陣強弱處所在。他常常用己方的弱兵當敵方的強兵,用己方的強兵當敵方的弱兵。己方弱兵受敵強兵壓迫,後退不過數十百步,己方強兵已經突破敵弱兵陣地,進入陣後再反過來攻擊敵兵的後背,敵兵前後被擊,無不潰敗。他的部將李靖、李勣等人,都是百勝名將,諸衛兵又都是精銳,滅突厥的力量是具備了。
突厥方面情形恰好相反。唐朝邊境有備,突厥不能從擄掠中獲利,國內的利害衝突因而強烈起來。頡利要增加自己的權力,信任漢人趙德言,採用一些封建專制制度的措施,違反遊牧族的慣例;又信任胡人,疏遠宗族,頡利與部屬不和了。突厥國內連年有災,牲畜多死,民眾饑寒,頡利過慣了奢侈生活,自然要加重對民眾及附屬諸部的剝削,頡利與突厥人及屬部都不和了。六二七年,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屬部脫離突厥的統治,頡利使突利往擊,反被諸部戰敗。頡利處罰突利,突利怨恨,六二八年,突利上表請求入朝,兩可汗不和,突厥分裂的時機更迫近了。突厥北方諸部多棄突厥歸附薛延陀,推薛延陀酋長夷男為可汗。夷男怕頡利,不敢接受稱號。唐太宗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得唐冊封,遣使入貢,為唐屬國,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僕骨、霫諸部都受薛延陀統治,在漠北建立與突厥為敵的大國。六二九年,頡利感到形勢危急,派人來請求和親,願意稱臣,作唐朝的女婿。自然,提出這種請求都是徒然的。
六二九年,唐太宗任命李靖,李勣、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各為行軍總管,分六路出擊,兵力共十 餘萬人,統受李靖指揮。突利可汗入朝,頡利愈益孤立。六三○年,唐軍大破突厥軍,捕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殘部有些投薛延陀,有些逃往西域,降唐及被俘男女多至數十萬人,如何處置突厥人,一時成為嚴重的問題。
唐太宗令群臣討論處置突厥人的辦法,最後採用溫彥博的意見,使降眾居邊境上,分突利原轄地為四個州,置四州都督府,分頜利原轄地為六個州,置定襄(治寧朔,陝西榆林縣南)、雲中(治朔方境,內蒙古鄂托克旗東南)兩個都督府。任命突利、阿史那蘇尼失、阿史那思摩等為都督,統率部眾。其餘酋長五百餘人都給將軍、中郎將等名號,五品以上軍官有百餘人,入居長安的突厥人將近一萬家。
突厥是北方大國,突厥被滅,唐在邊境外諸族中建立起無上的聲威,四方諸族紛紛來降附。六三○年,四方君長到宮門前請唐太宗稱天可汗。此後唐朝皇帝對西北諸族用天可汗名義行施號令。
六三九年,唐太宗封李思摩(阿史那思摩改姓李)為可汗,李思摩率突厥人十餘萬出邊塞,居大河北面故定襄城,與薛延陀隔大漠立國。薛延陀強盛,突厥必須依附唐朝,才能自保,因此,唐北邊數十年無大戰事。武則天時,酋長骨咄祿自立為可汗。骨咄祿死後,默啜為可汗,突厥成為統一東西兩部、西境到裡海東岸的大國。默啜經常深入中國內地,擄掠人畜財物。唐玄宗開元初年,突厥內亂,默嚼被屬部拔野古人殺死。此後,突厥內亂相繼不絕。七四四年,唐朔方節度使王忠嗣擊破突厥軍。七四五年,回紇又擊殺突厥最後的可汗白眉可汗,突厥餘眾降唐,東突厥亡。東突厥故地全為回紇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