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隋唐時代與高麗

olicy 2013-10-26 01:46

隋唐時代與高麗

  隋煬帝攻高麗,引起國內民眾大反抗,對中國統治者應該是一個嚴重的教訓。唐高祖曾和高麗國交換本國流亡人,高麗送還中國流亡人將近一萬,足見高麗對唐朝的態度是友好的。唐太宗滅突厥,高麗愈益表示友好。唐太宗卻滋長了侵略野心,自恃國大兵強,企圖加害弱小的鄰國,以為一定能得到勝利,事實和願望恰恰相反,他得到的是悔不可追的失敗。
  642年,高麗西部酋長泉(姓)蓋蘇文(名)殺高麗大臣百餘人,又殺國王高建武,立高藏為國王。泉蓋蘇文專擅國政,用嚴刑立威望,高麗內部自然不能相安。唐太宗覺得有隙可乘,644年,決定親自率兵往攻。群臣多上書勸阻,裕遂良建議說,派二三猛將率兵四五萬出戰,即可成事,不必親往。唐太宗不聽。唐太宗和外國作戰,都是命將出師,這一次獨違常例,一定要自己去,原因是(一)隋煬帝侵高麗大敗,唐時群臣和兵士還留有疑懼的心理,唐太宗宣佈五條「必勝之道」,就是要解除疑懼,事實上疑懼確是被解除了;(二)唐太宗自以為有必勝之道,發生驕做輕敵的心理,要親自去炫耀「老人」的本領,後來用兵失敗,主要是因為驕傲輕敵。當然,更主要的還在於戰爭的正義性不在唐太宗這一邊而是在高麗那一邊。
  644年,唐太宗派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戰艦五百艘,載士兵四萬三千人自萊州泛海向平壤。派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兵六萬及一部分西北方胡兵向遼東,兩軍合勢並進。又令新羅、百濟、奚、契丹配合唐軍分路擊高麗。645年,唐太宗率諸軍自洛陽出發到幽州。李勣、張亮兩路都獲有戰果。盾太宗親到遼東城下督戰,唐兵破遼東城,又取白巖城(遼寧遼陽市東北)、蓋牟城(遼寧蓋平縣)。唐太宗進軍攻安市城,高麗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兵十五萬人救安市,唐太宗看到大量敵兵,高興得親自上陣指揮。李道宗獻計說,高麗全國兵都在這裡,平壤守備必弱,請給我五千精兵,直攻平壤,這樣,數十萬敵兵必然潰敗。唐太宗似乎不曾聽見,一心指揮作戰。唐軍大破高麗軍,高延壽、高惠真率殘兵三萬餘人到軍門投降。唐太宗對二人說,東方年輕人,在海邊跳來跳去,說到打仗,那能比得上我老人,今後還敢同皇帝打仗麼?又寫信給太子(唐高宗)和留守大臣高士廉說,我做將官,本領怎樣?這都是驕氣十足的表現,他當然知道李道宗獻的是好計,只是以為擊破高延壽主力軍後,率大軍到平壤城下受降,更能滿足自己的驕心,因此當作不聽見。唐軍百計圍攻安市城,守城人堅守不屈,這時候天氣寒冷,草枯水凍,糧食又快用完,兵馬無法久留,戰無不勝的唐太宗只好從安市城下退兵回國。唐軍奪得十個城,擄獲遼、蓋、巖三州居民七萬人,算是這次戰爭的收穫。唐太宗深悔不該出兵,歎道,魏徵如果活著,一定不讓我走這一趟!唐太宗行施欺騙高麗軍民的手段,確是用盡心計,但是他終於失敗了,百戰老人並不比東方年輕人強多少。
  唐太宗當然不肯認敗。646年,又謀攻高麗。朝臣建議:派遣偏師,輪番攻擊,使高麗民眾不得耕種,幾年以後,田野荒廢,人心不固,鴨綠江以北,可以不戰而得。這是非常險惡的計謀,唐太宗採取了,派出海陸兩軍,在高麗境侵擾。648年,唐太宗大造船艦,運送軍糧,準備明年發大軍三十萬人滅高麗。649年,唐太宗死去,戰事暫時停止。六六○年,唐高宗派遣蘇定方等率兵十萬渡海,與新羅國合力攻破百濟國,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六六一年,百濟人起兵抗唐,收復大部國土,唐將劉仁願、劉仁軌守熊津城不走。六六三年,百濟國王引日本國救兵與唐軍相拒,劉仁願、劉仁軌等擊敗日本兵,燒日本船四百艘,百濟國境全部被唐軍佔領。唐兵聯合新羅兵,威脅高麗南方,高麗處境更困難了。 六六六年,高麗泉蓋蘇文死,子泉男生、泉男建、泉男產爭權,泉男生遣子泉獻誠到唐求救。唐朝廷得到這個機會,以援救為名,派遣大將契苾何力率兵攻高麗。接著,又派遣李勣統率大軍往攻。六六八年,攻破平壤城。高麗全境被唐佔領,分置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個州,在平壤置安東都護府,行施唐朝的統治權。
  唐對高麗用兵,比對別國顯得費力,足見統一團結的小國可以對抗統一的大國。泉氏兄弟爭奪權位,內部分裂,泉男生為唐軍作嚮導,引唐軍滅自己的國家。分裂的小國為統一的大國所滅,那是很自然的。但是,高麗民眾以及一些不甘心亡國的統治階級中人,就在六六九年起兵反唐。此後大小戰事不曾停止,唐朝廷利用高氏子孫來和緩民眾的反抗,都不能生效,武則天時,唐勢力退出高麗,侵略者終於被高麗民眾戰勝了。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隋唐時代與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