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戰國的開始

Bvapi 2013-10-23 01:02

日本戰國的開始

  日本戰國時代,一般是指從應仁之亂(1467)到德川幕府建立(1603)這一百三十餘年的斷代史。在這百餘年中,日本全國各地被封建軍閥割據,大家為了利益而相互征伐不休,真個是天下大亂。英雄豪傑們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犧牲,更寫下了一篇篇動人的史詩。
  雖然中國從秦始皇以來就實施中央集權,君主專政,但一衣帶水的日本卻始終奉行著古老的封建分封制度。天皇雖為最高國家統治者,但在京都以外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卻是各藩國的管領大名和守護大名。他們只在名義上受天皇節制,就像中國春秋時代各國的「公」和周王的關係一樣。各國大名的高級侍從兼負警衛之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武力集團,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日本武士的起源。所以在日文中,武士就稱作「侍」,英語稱「Samurai」。武士們作為家臣,也能得到主君封賞的土地和城池,成為小大名。隨著地方大名權力膨脹,武士集團的力量也越來越龐大,漸漸他們開始主宰主家的命運。
  1159年的平治之亂開始了兩大武士家族:源氏和平氏之間的大規模內亂。雖然一開始平氏家族殺死了源氏的家督源義朝,卻沒有對他的兩個幼子源賴朝和源義經趕盡殺絕。
  1184年初,東山再起的源賴朝糾合源義經,率兵攻入京城,平氏勢力退守西部堡壘:一之谷。2月7日,源氏軍隊攻入一之谷,源義經率500輕騎跋山涉水,冒險偷襲一之谷後方,與正面大軍前後夾擊,擊潰平氏軍防線。平氏勢力西撤到更遙遠的四國島沿海。
  1185年4月25日,源平雙方在壇之浦海域展開最後決戰。在源義經鎮定自若的指揮下,源氏軍克服初戰不利,奮勇反擊,終於徹底擊潰了平氏軍。隨軍的平氏一族,無論老弱婦孺,全部投海自盡,平氏滅亡。甚至連跟隨平氏一直逃難的安德天皇也葬身魚腹,年僅7歲。源平合戰以源氏的最終勝利結束。
  1192年,大權在握的源賴朝在鐮倉開設以武士集團為主的幕府政權,逼天皇封他「征夷大將軍」。日本平安朝結束,連綿700餘年的幕府時代開始。
  從此以後,日本出現了兩個政治體系:以天皇為代表的公家,和以「征夷大將軍」為代表的武家。兩個政治實體雖一直處於對立狀態,無奈武家掌握著龐大的軍隊,公家統治國家的大權自然旁落,淪落到只有祭祀大典才會出現,充當僧侶祭司的可憐角色。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1867年倒幕運動後,明治天皇重新掌權為止。
  在這裡略微提一下日本歷史上集傳奇與悲劇於一身的源義經。父親源義朝被殺後,源義經跟隨母親不得不投靠了仇敵,平氏的家督平清盛。小名牛若丸的源義經入鞍馬寺為僧,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為僧期間,源義經遇上了一個叫天狗的異人,跟他學了兵法和武藝。源賴朝起兵反平氏的時候,源義經加入源氏軍,終於見到了從未謀面,同父異母的哥哥源賴朝。源義經武藝高強,謀略過人,在與平氏的戰爭中屢建奇功,贏得了「鐮倉戰神」的稱號。當然,這也引起了哥哥源賴朝的疑慮。平氏滅亡後,源氏兄弟間猜忌日深,終於反目。1189年源義經在逃亡途中被投靠者出賣,自殺,年僅31歲。源義經以他坎坷的身世、極高成就的武學、與過人的戰略機智、場場必勝的戰績、及悲涼的人生結局,成為日本人至今崇拜的悲劇戰神。
  1199年2月,只做了幾年「大將軍」的源賴朝去世,長子源賴家在母親和外公的家族,北條氏的擁戴下,繼承了將軍位。可是,自此大權也旁落到了外戚北條氏的手裡。源賴家和第三代將軍,其弟源實朝只不過是北條氏的傀儡命運非常淒慘。賴家和實朝都相繼死在北條氏的手裡,源氏之嗣斷絕。之後的征夷大將軍幾乎都由天皇的親族擔任,而北條氏自稱「執權」,從此操縱了鐮倉幕府的實權。 
  1274年,統治中國和朝鮮的元朝在幾次要日本獻降書不果後,糾合四萬大軍東侵,在九州登陸。當時掌權的北條氏第八代宗主北條宗時主張堅決抵抗。九州諸藩國守護率軍十萬,雙方於10月20日於百海塬地區會戰。人數雖多,但裝備落後的日軍在元軍高殺傷力的火炮弓弩面前節節敗退。可是當晚元軍夜宿戰船的時候,颱風忽至,二百餘艘戰船檣傾楫摧,元軍死傷無數,只剩一萬餘人倉惶逃回中國。日軍在第二天看到滿海面的碎木頭,才明白自己莫名其妙地得到了勝利。史稱「文永之役」
  1281年,不甘失敗的元帝忽必烈再舉兵十四萬,戰艦四千四百艘,分兩路東侵。這一次,日本人早就沿海岸築好城牆,嚴陣以待了。不幸的元軍艦隊在找地方登陸的時候,於7月30日再次遭到颱風襲擊,全軍覆沒,史稱「弘安之役」。以後元朝再也無力討伐日本。日本人從此對兩次有如神助的颱風稱為「神風」。
  掌握鐮倉幕府實權的北條氏到第十四代北條高時的時候,已經很腐敗不堪了。大權旁落的公家,醍醐天皇,彷彿看到了恢復天子榮耀的機會。經過幾次不成功的政變,1331年,醍醐天皇逃出京都,「巡幸」叡山,發詔討伐鐮倉幕府。北條氏也出兵捉拿醍醐天皇。當時各藩國守護懾於幕府的強大,都按兵不動作壁上觀,唯有一個小豪強率兵五百勤王。他就是後世傳頌的「軍神」楠木正成。
  雖然醍醐天皇很快就被北條氏抓了回去,流放隱歧島,但是楠木正成和他的五百勇士卻成功地敵住了三十萬幕府討伐軍,利用游擊戰術,牢牢守住了他們的居城。貌似強大的幕府軍在小小的楠木軍面前束手無策,徹底暴露了北條氏的虛弱和無能,於是各藩國的守護紛紛起兵勤王。1333年,醍醐天皇從隱歧島脫出,各地守護遣使道賀,反鐮倉幕府勢力形成。三月,倒幕軍攻陷京都。四月,鐮倉軍大將足利高氏倒戈加入倒幕方。
  五月,倒幕勢力開始進軍鐮倉。北條氏雖然力戰,終於不敵。北條氏八百族人和許多忠於北條的武士集體自盡,歷時142年的鐮倉幕府和北條氏滅亡。1334年2月,醍醐天皇復位,改元建武,足利高氏因功被賜名「尊氏」。醍醐立志改革,以為終於有機會讓他有一番作為了。可是,醍醐的改革一開始就沒得到多少支持。天皇重新啟用了那些腐朽的貴族和公卿,而幫助醍醐復位的武士和軍隊卻沒有得到足夠的賞賜。不滿現狀的武士集團開始聚集在足利尊氏的周圍。
  醍醐天皇躊躇滿志卻剛愎自用。雖然身邊有許多人才,醍醐卻不能善加利用,甚至貶黜了許多對他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醍醐的無道,是給足利尊氏野心的催化劑。1335年,足利尊氏借口鎮壓北條氏餘黨叛亂,重新掌握了軍權。8月,進入鐮倉的足利尊氏要求醍醐天皇封自己為「征夷大將軍」,遭拒。足利尊氏大怒,於是自封「征夷大將軍」,向京都的醍醐天皇豎起了反旗。許多不滿朝廷的武士豪強紛紛加入足利方。11月底,在打退了醍醐天皇的討伐軍後,足利尊氏的勢力迅速擴大至十萬人馬。
  1336年元月,足利尊氏攻佔京都,醍醐天皇再次出逃。但是在忠於天皇的楠木正成的指揮下,京都周圍堅壁清野,儼然成了足利和幾十萬叛軍的牢籠。2月,在各路勤王兵的幫助下,楠木正成奪回京都,足利尊氏只率千餘眾逃到備後藩國避難。4月,喘息已定的足利尊氏又從九州聚集了五十萬大軍,兵鋒再次指向京都。驚惶失措的醍醐天皇問計於楠木正成。胸有成竹的楠木獻上了著名的「楠木奏折」,表示與足利尊氏硬碰硬絕對討不了好。楠木建議讓出京城,然後斷足利的糧道,騷擾敵軍,等足利軍疲憊不堪時,再兩翼夾擊,足利必敗。可是昏庸的醍醐拒絕了楠木的建議,理由是他和公卿們再也受不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了。楠木無奈,雖知必敗,也只得訣別年僅六歲的兒子,組織近衛軍,準備和足利決戰。
  5月25日,日本史上悲壯的湊川合戰打響。在鋪天蓋地的足利軍面前,楠木正成和他的五百勇士奮勇衝殺,終於力盡敗退。臨死前,正成問和他並肩作戰的弟弟楠木正季:「兄弟你死後願去六道輪迴中的哪一界?」正季回答道:「願早日從六道中脫出,第七次投胎做人。再與兄長一齊為國殺敵!」兄弟倆相視大笑,剖腹自盡。正成年僅四十三歲。僅剩的七十三騎也自殺殉國。湊川戰敗,醍醐和他的公卿們,只得再開始他們再也受不了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了。6月,足利尊氏立光嚴院為天皇,正式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室町幕府開始。
  8月,醍醐天皇被足利尊氏誘捕。但是沒過兩個月,命大的醍醐竟然化妝成女人又逃了出來。在吉野建立了南朝政權。南北兩邊相互攻伐,戰火連天。京都幾次在拉鋸戰中幾次易手。南北朝時代開始。
  足利尊氏為了對付醍醐的南朝,不得不把京都作為他的政治軍事中心。而在鐮倉另設一個官職:「鐮倉公方」,管理大片東部的領土。鐮倉公方權力之大,幾乎不受「征夷大將軍」節制。雖然足利尊氏自作聰明地讓他的次子及其後裔世襲此職,但數代以後,這個尾大不掉的雙頭政治終於造成了國家的分裂。
  室町幕府傳到第三代足利義滿的時候,腐朽的南朝終於頂不住壓力。1392年,南朝第三代天皇後龜山天皇向北朝敬獻了三神器,正式投降。南北朝時代結束。
  將軍足利義滿之後,室町幕府勢力日衰,大權逐漸旁落到各地的大名手裡。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懦弱無能,「管領」細川勝元才是實際的幕府統治者。足利義政到了29歲,仍無子。心灰意懶的義政便把將軍位傳給了弟弟足利義視。誰知義視才當將軍不到一年,義政的兒子足利義尚便出生了。本該屬於自己的「太后」之位飛了,義尚的母親日野富子不禁氣急敗壞。她趕緊找來了最信任的重臣山名宗全,要山名家保義尚登上將軍位。已經當上大將軍的義視當然不答應,而「管領」細川勝元也支持義視。兩邊敵對意識的火花四迸,大戰一觸即發。
  應仁元年(1467),雙方見無法用言語勸服對方決定動武。元月,細川勝元合東部各藩國大名兵十六萬,後世稱之「東軍」,討伐山名。山名宗全也不甘示弱,湊了十一萬西部各藩國的軍隊,是為「西軍」,與東軍就在京都,天子腳下廝殺。長達十一年的「應仁之亂」爆發。
  各地的大名以自己的利益為基礎,開始站隊。東軍和西軍的隊伍不斷擴大,甚至有一家大名分裂,加入兩個敵對陣營的,比如斯波家,町山家,富堅家等等。有的大名決定加入某個陣營的主要原因是他的仇敵已經加入了對方陣營,於是這場大亂又變成了「公」報私仇的絕好機會。甚至乎,山名宗全的次子山名是豐,為了得到家族的繼承權,竟然不惜背叛老爸,去尋求細川氏的支持。大家下克上,子克父,親戚克朋友,亂成一團,打得不亦樂乎。當然雙方在大戰閒暇之際,也不忘在京都這個繁華都市燒殺搶掠。百年繁華,毀於一旦。當時上至天皇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無不遭塗炭之苦。高樓大廈不是焚於兵火,就是被蛇蟲鼠蟻,烏鴉麻雀作了巢穴。王公大臣也要自己去找食物充飢,凍餓倒斃於溝壑的不計其數。
  混戰持續了十一年,誰也奈何不了誰。1473年,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先後死去,兩邊也打得精疲力竭,覺得是該時候收場了。1474年,雙方的繼任者細川政元和山名政豐講和。1477年,西軍全部撤離回國。應仁之亂結束。戰後結果,足利義尚當上了將軍,足利義視出走美濃。但自此以後,室町幕府更加衰弱,細川政元獨攬朝綱,有「半將軍」之稱。其實政元的地位何止「半」,從他後來擅自廢足利義稙,立足利義澄作傀儡,根本就應該稱「跋扈將軍」。
  各地大名再也不為幕府所能號令,連應交的貢糧也懶得交了。為了利益,地盤,大家互相攻伐,戰火蔓延至全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點泥,精彩的戰國時代正式開鑼。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戰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