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day 2013-9-24 00:47
著名古塔:江畔孤塔幾春秋─六和塔
在杭州西湖之南,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山上。五代後梁開平五年時(西元911年),在此處掘得一枚大錢,當時吳越國王錢弘認為此處是個吉祥寶地,即下令建造」大錢寺」。北宋年間,吳越王應延壽、贊寧兩位和尚之遊說,為鎮服洶湧的錢塘江潮而建造佛塔。翌年,太平興國中改寺名為「慈恩開化寺」。寺以塔為主,實為塔院。
「六和」指的是佛教的六種規約,為「六和敬」 之義。即「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爭,意和同悅」。 「六和塔」又稱「六合塔」,是取「天地四方」(天、地、東、南、西、北)以顯示其廣闊的含義。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六和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西元971年)。初建的塔有九層,高50餘丈。塔頂上裝置明燈,為江上夜行船隻的導航。北宋宣和三年(西元1121年),塔毀於兵火。現存的六和塔,為僧人智曇,於南宋紹興二十三年(西元1153年)重建,直至隆興元年(西元1163年)竣工,塔高59.89米,佔地888平方米。塔身為」磚造仿木結構」形式建築,外簷為木結構,平面呈八角形。外觀是八面十三層,內分七級,形成七明六暗的特殊格局。也就是塔的內部有六層是封閉的,第七層與塔身的內部以螺旋階梯相連通。
塔身的第七層和塔剎是元代重修的。明正統二年,又修建頂層和塔剎,塔頂為「八角攢尖頂」,上置葫蘆形塔剎,優美壯觀。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重建木簷。現塔是西元1153年重建。塔高近60米,是」磚木結構樓閣式」的建築。
塔身的塔簷自下而上逐級依次縮小,塔簷的翹角上懸掛鐵鈴,共104只,錚錚有聲。因光影的變化,塔簷上明亮,下陰暗,明暗相間有序,顯得十分和諧美觀,塔的外形雍容大度,氣宇非凡。乾隆皇帝遊歷此塔時,為每層依次題字立匾,名曰:「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淨域、四天寶綱、五雲覆蓋、六鱉負載、七寶莊嚴。」此況實屬罕見。
六和塔雖經多次修繕,但仍保留著南宋時期的建築風貌。塔身由外而內,可分為外牆、迴廊、內牆和小室四個組成部分,形成了內外兩環的結構。內環是塔心室,迴廊在中間,外環是厚壁。外牆的外壁牆身四面開闢有門,在轉角處設有倚柱,並且和塔的木簷相互聯結。
進入外牆即是甬道,兩側鑿有壁龕,穿甬道而過,裡邊就是迴廊。塔內迴廊,底層寬1.93米,兩壁隱砌椅柱、檬柱、闌額、由額、補間舖作兩朵。迴廊,由螺旋階梯相連,拾級而上,每層塔牆的面面壺門通寬闊的外廊,各層均可憑欄遠眺,景色秀麗賞心悅目。塔所有壺門的造型,線條流暢圓潤,是典型南宋時期的建築特色。
內牆的四方也開闢門,而另外的四方則鑿設壁龕,相互間隔而成。塔牆厚實,以底層為例,外牆厚4.12米。內牆厚達4.20米,故而每個門的門洞內,也形成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塔內每二層為一級,每級中心都有方形中心小室,為供佛而設,為仿木建築,製作精緻講究。塔內部採用斗拱結構,用斗拱承托藻井,為能分擔建築的重量,起到承托的作用。
六和塔中的須彌座上有二百多處磚雕,磚雕的題材豐富,門道兩側以及外牆迴廊間,設壁龕,龕下設須彌座。塔內第三級的須彌座上的束腰部分,雕刻各式題材,各式圖案。其中有石榴、月季、山茶、玉蘭、荷花、雞冠、繡球、寶相、牡丹、芙蓉等鬥奇爭妍的花卉;有鳳凰、山鵲、仙鶴、孔雀、鸚鵡等刻畫精細的飛禽;有獬豸、犀牛、獅子、麒麟、狻猊等走獸。還有昂首起舞的飛仙、迦陵嬪伽與樂伎。另外又有精美的如意、團花、回紋、雲紋等圖案。這些磚雕製作精良,圖案線條流暢,構思精巧,形態生動,富於裝飾效果。與宋代成書的《營造法式》一書所載相當吻合,是研究南宋裝飾圖樣的寶貴資料。
塔內廊間南門壁龕,保存著嵌有南宋尚書省牒碑和四十二家寫的《四十二章經》殘石等。北面有明朝線刻真武畫像碑。塔的三層壁間嵌有《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刻石。
古塔的雄姿、江潮的風光,千百年來,有多少詩人墨客登塔舒懷,留下讚美它的詩篇。宋代鄭清之有詩云:「 徑行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一詩又云:「孤塔凌霄漢,天風面面來。江光秋練淨,嵐色曉屏開」。白居易《憶江南》中描寫:「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詠歎日出的景色,美不勝收。六和塔有拔地參天之勢,莊嚴而又雄偉,為杭州古城最寶貴的宋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