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d 2013-9-19 16:19
驅鳥好幫手 太陽能人型驅鳥器
【記者陳開明台北報導】小米為原住民部落傳統特色作物,臺東縣也是臺灣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小米在成熟收穫前一個月,極容易遭受到鳥類啄食為害,若不防制,損失率可高達95%以上,造成農民嚴重損失。通常農民需雇用人力到小米田間驅鳥,人工驅鳥是目前驅鳥方式中最有效的,但雇工每期花費高達39,000元/公頃,而且需忍受每日13小時長時間的田間工作,造成經濟或體能上沉重的負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本場)參考傳統人工驅鳥模式,研製出可取代傳統小米人力驅鳥之機型。
本場於今年9月推出新樣式的驅鳥利器—「太陽能人型驅鳥器」,利用太陽能板進行發電,將電能儲存於電瓶,使機器可於田間獨立自主運作。早晨,當天色微明,透過電路板瞬間偵測太陽能板的微量發電,立刻驅動繼電器的線圈,讓線圈激磁,將開關接通,啟動直流馬達驅動機械手臂。在手臂端綁上導線,透過導線去拉動遠處的響片發出聲響,模擬人工驅鳥方式。黃昏,當夜幕逐漸低垂,太陽能板停止發電,線圈停止激磁,馬達停止驅動機械手臂,以節省電源。當持續數日陰雨,太陽能板發電量可能不足以供應馬達需求。此時,透過內建的電池系統,可持續供應電力,保持驅趕鳥類狀態,突破現在農民在驅鳥時,高成本和高勞力的困境。
將太陽能人型驅鳥器,設置於小米田進行試驗,小米田區分為對照組和驅鳥組,調查小米穗被害穗數和被害穗長度,對照組的被害穗數和穗長和驅鳥組達顯著差異,結果顯示驅鳥效果良好。
水稻在孕穗期後容易遭受鳥類啄食,在本場以及鹿野鄉水稻田中,設置太陽能人型驅鳥器,進行驅鳥效果之測試。試驗結果顯示,驅鳥組的水稻產量比不驅鳥組增加約30%。
除了上述小米和水稻以外,也可應用於蔬菜和草莓栽培上。不論是平地或是種植在梯田上,都能有效。太陽能人型驅鳥器具有可調整機體高度的設計,並與響片搭配保護田區作物,使農民受鳥害的損失能降低。本技術已獲得新型專利保護,將透過技術移轉的方式轉移給國內農機相關廠商製造機器,期望在一年內能有產品上市供農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