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ul 2013-9-17 00:22
特拉法爾加之戰(Battle of Trafalgar)
1793年1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將法王路易十六處死,英國以此為由驅逐法國駐英大使。2月法國對英宣戰,英國則聯合奧地利、普魯士、那不勒斯和撒丁王國組成反法聯盟,雙方在陸地和海洋展開了一系列的激戰。戰爭中法國在歐洲大陸贏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法國海軍由於大革命中驅逐了大量舊貴族軍官,因此實力大為削弱,幾次和英國海軍的較量均告敗北。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解散無能的總督政府,成立執政府,拿破侖任第一執政官,一手掌握法國的軍政大權。拿破侖執掌法國政權後,於1800年6月戰勝奧地利,俄國、土耳其等國家也接連與法國締結和約,反法聯盟徹底解體,英國為組織新的反法聯盟、法國為贏得時間重建海軍,兩國於是簽訂了《亞眠和約》。但這個和約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休戰條約而已,雙方都在破壞和約。拿破侖利用戰爭的間隙,重建法蘭西殖民帝國。英國針鋒相對,拒絕從馬耳他撤軍。1803年5月,兩國重新宣戰。
宣戰之後,英國海軍部長聖·芬森特立即命令封鎖主要的法方海軍港口。納爾遜負責地中海方面的指揮;凱茲勳爵監視北海和多佛爾海峽;康華里思封鎖布勒斯特。
為了趕在歐洲大陸封建國家聯合向法國進攻之前戰勝英國,拿破侖開始了上台後的最緊張的、規模最大的對英戰爭準備。他在法國西部海岸布倫港建立了龐大的軍營,幾萬工人集中在那裡,夜以繼日地建造新軍艦、運輸船、駁船以及橫渡英吉利海峽所需的一切。這裡還集結著準備在英國登陸的幾萬大軍,「只要有三天下霧,我就可以成為倫敦、英國議會和英格蘭銀行的主人。」拿破侖這樣自信地說著。到1805年,法國已有戰列艦103艘、巡洋艦55艘。
拿破侖的登陸計劃一度遭到英國人的嘲笑,英國人認為這不過是拿破侖故意擺出的一種唬人的架勢,可到了1803年底,特別是1804年初,英國人再也不敢嘲笑拿破侖的登陸計劃了。英國政府不斷收到有關拿破侖大規模擴軍備戰的令人膽寒的消息,英國人有點驚慌失措了。既然拿破侖在1798年能夠率領一支強大的艦隊和軍隊繞過在整個地中海上追趕他的英國海軍,並能順利地在埃及登陸,那麼這個人實際上也可以利用在地中海上罕見的而在英吉利海峽很常見的濃霧成功地渡過英吉利海峽,在英國海岸登陸。英國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恐慌,開始了總動員,59萬人應徵入伍,預備役軍艦全部轉入現役,使現役戰艦達到240艘,巡洋艦317艘。
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帝國。英國以大量英鎊開路,聯絡奧地利和俄國,籌劃組織第三次反法聯盟。荷蘭和西班牙則站在了法國一邊,並將自己的海軍交給拿破侖指揮。這使拿破侖手中的海軍兵力有所加強。但由於英國海軍強有力的封鎖,三國艦隊分別被困守在各自的港口裡,發揮不了作用。
1805年1月11日,米西賽率領了5艘戰列艦和4艘巡洋艦,從羅什福爾突圍而出,向西印度群島駛去。一個星期後,維爾納夫率領11艘戰列艦和9艘巡洋艦,開始駛出了土倫港。
納爾遜不考慮其它的可能性,而認為維爾納夫一定是駛往馬爾它或埃及。於是立即向東趕去,於2月7日到達了埃及亞歷山大港。當他沒發現敵蹤時,又趕往馬耳他,在那裡才知道由於遇到了風暴,維爾納夫已經被迫返回土倫。
3月30日,維爾納夫再次從土倫出航向西班牙的加的斯港前進以同西班牙艦隊會合,然後再駛向西印度群島。納爾遜仍以為維爾納夫是駛向埃及,於是把艦隊部署在地中海中部等待他。4月9日,維爾納夫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在加的斯港口投錨,用訊號通知港內西班牙艦隊出來。但是他卻非常害怕納爾遜會尾隨在他後面,到了下午1時,他不再等西班牙艦隊,而先起錨開船,讓西班牙人跟在他後面蹣跚地前進。
納爾遜直到5月6日才到達直布羅陀。在那裡才知道維爾納夫已在一個月前就到西印度群島去了。納爾遜一向是衝動性的和具有血氣之勇,馬上就立下決心,於5月10日,率領了10艘戰艦和3艘巡洋艦,立即作橫渡大西洋的航行。英國海軍部得知維爾納夫駛向西印度群島,但卻不知納爾遜的行動,又派柯林伍德中將率11艘戰艦出發追擊。當柯林伍德在途中時,偶然遇見一隊英艦,才知納爾遜已在追擊中。假使這個偶然事件不發生,英國就會有21只戰艦和3艘巡洋艦,去參加這個「追逐野鵝」的工作,而拿破侖的調虎離山之計就可得逞。
5月14日,維爾納夫到達西印度群島的馬提尼克,但此時米西賽卻沒在那裡等他,其艦隊由於受風暴影響已返回法國的羅什福爾港。拿破侖已經不想再延遲,已於4月29日派馬格侖少將率領2艘戰艦渡過大西洋,把一個命令送達維爾納夫,命令中規定他在接獲之後,應在西印度群島停留35天,假使沒有法國艦隊來與他會合,即應返航接出被封鎖在費羅爾和布勒斯特的艦隊,最後集中兵力進入英吉利海峽,開往布倫。
維爾納夫於6月4日接到了命令,在6月7日又接獲了納爾遜已到達西印度群島的消息。這個消息使維爾納夫的神經大為緊張,於是竟不顧拿破侖的命令,於6月10日率艦隊匆匆返回歐洲。納爾遜又轉身回趕,7月20日,納爾遜返回了直布羅陀。
英國海軍部長巴爾漢勳爵接到維爾納夫艦隊向比斯開灣行駛的報告後,立即命令負責封鎖英吉利海峽的康華里思上將解出對羅什福爾等港口的封鎖,將艦隊集中起來,以來阻止維爾納夫的企圖。於是,除布勒斯特和西班牙的加的斯港外,其它法西兩國港口的封鎖都解除了。拿破侖的戰略目標已經達到了一大半。
7月22日,維爾納夫在西班牙西北的菲尼斯特雷角遇上了英國海軍上將考爾德爵士的一支較弱的、只有15艘戰艦的艦隊。當時有霧,雙方進行了一場非決定性的交戰,有2艘法國軍艦降旗投降。第二天,考爾德向北進發以與康華里思會合,維爾納夫也張著滿帆駛向費羅爾,並於8月1日到達。這一戰的精神作用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為維爾納夫對於自己的艦隊缺乏信念,是已經不禁溢於言表了。8月6日,他在日記中寫道:「在濃霧之中,因為我方艦長對戰鬥和艦隊戰術完全缺乏經驗,除了緊跟前面的船隻以外,更無其它良策。在這裡我們已成為歐洲的笑料。」
在費羅爾,維爾納夫接到拿破侖在7月16發出的通信,命令他或是與羅什福爾和布勒斯特兩個分艦隊匯合在一起,或是只與兩者之一會合在一起,然後兼速向愛爾蘭和蘇格蘭行駛,以便與荷蘭艦隊會合。假使因為會戰或其它原因,維爾納夫不能完成其任務,則無論如何都不許進入費羅爾港,而應駛向西班牙的加的斯灣。因為所托者是維爾納夫這樣一個人,所以命令中的最後這句指示,對於拿破侖而言算是一個極嚴重的錯誤。維爾納夫根本不想去有英艦重兵封鎖的布勒斯特,加的斯才是他心中想要去的地方。
8月2日,拿破侖離開巴黎前往布倫。在這裡,拿破侖再一次向維爾納夫發出命令:「開航!不要浪費一分鐘,率領我集中的兵力進入海峽,英國就是我們的了,我們的一切都已準備就緒。你只要出現24小時,則一切都可完結。」可就在第二天,拿破侖接到兩個至關重要的情報,一是維爾納夫艦隊並未抵達布勒斯特,而是仍停留在費羅爾。二是俄軍已經出發,準備與奧軍會師。拿破侖立即意識到情況的危險性——法國將面臨著強大的大陸敵人的進攻。他決定抓緊時間,在對付大陸敵人之前先給英國以致命的打擊,因為他實在不忍心這個經過長期醞釀、周密運籌的出征英國的偉大計劃就此束之高閣。他又一次催促維爾納夫率領艦隊起航北上。
維爾納夫把3艘已損壞的軍艦留在費羅爾港後,提心吊膽地向羅什福爾和布勒斯特行駛。8月13日,維爾納夫發現遠方有一支艦隊,逐認為那是英國人。他本來就不想去布勒斯特,於是立即改向南行駛。實際上,這是阿里曼德少將率領的法國羅什福爾分艦隊,正在趕來與維爾納夫匯合。假使維爾納夫能與阿里曼德會合在一起,則他的兵力可增到34艘戰艦,足以擊敗康華里思的20艘戰艦。若是再繼續向北而不是向南航行,那麼布勒斯特的封鎖即可能被解出。拿破侖對此感慨萬分:「維爾納夫所喪失的機會實在太大了!」
8月20日,維爾納夫的艦隊進入了西班牙的加的斯港。當時,封鎖該港者為柯林伍德,一共只有3艘戰艦。不久比克爾頓和考爾德的艦隊先後趕來增援,英國軍艦增加到25艘,把加的斯港嚴密地封鎖起來,聯合艦隊再也無法出海了。這樣,拿破侖入侵英國的一切機會也隨之化為烏有。8月22日,拿破侖寫信給海軍部長德克雷說:「我認為維爾納夫連指揮一艘快速炮帆船的資格都沒有。他是一個既無決斷能力又無魄力膽量的人。」9月2日,拿破侖離開了布倫,於是「英格蘭軍團」變成了「大軍團」不渡海而開始準備渡過萊茵河了。
9月2日拂曉,納爾遜正在倫敦一小溪邊散步,巡洋艦「歐亞拉斯」號的艦長布萊克伍德給他帶來了一個消息,說維爾納夫已經進入加的斯。於是納爾遜的短假遂告結束。9月15日,他乘他的旗艦「勝利」號揚帆出海。9月28日,他與柯林伍德的艦隊會合在一起,並接管了全部艦隊的指揮權。9月29日,正好是納爾遜的47歲生日,他宴請了他的艦長們,並把他自己考慮已久的作戰計劃解釋給他們聽。
納爾遜的計劃是:把全部艦隊分成二支隊,另以一支作預備隊。一隊由他親自率領突擊敵艦隊中央,切斷其前後聯繫,打亂敵人隊形,使其首尾不能相應;另外一支由柯林伍德率領攻擊敵人後衛;預備隊在發現敵人的旗艦後,才發起進攻,一舉打亂其指揮機關,迫使敵艦陷入混亂狀態,最後逐個殲滅被分割的敵軍軍艦。同時,他還給予艦長們在攻擊方式上享有極大自主權,只要求他們充分發揮勇猛頑強,積極主動,敢於近戰的精神。聽完這個計劃,艦長們極為振奮,異口同聲的說:「它是真新奇、真特殊和真簡單……只要我們抓住他們,就一定會成功!」他們把這種戰術稱為「納爾遜秘訣」。10月9日,納爾遜正式下達了作戰命令。
在加的斯的維爾納夫發現他的處境是空前的惡劣,他的金庫是已經一空如洗,一切的糧食,供應品都莫不感到缺乏。除了原有缺額2000人以外,又還有1700餘人的病兵。更壞的是法西兩國的官兵又經常發生爭吵。拿破侖此時已經放棄了侵英的計劃,他給「可憐的」維爾納夫(這是拿破侖對他所加的評語)下達了一項新的命令,要他從加的斯出發,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一帶完成牽制性運動,然後回到土倫整休艦隊。然而,由於對維爾納夫已失去信心,他又命令海軍部長德克雷撤換維爾納夫,而以海軍上將羅西裡來替換他。
10月1日,維爾納夫開始作最後的準備,預訂在10月7日出海,可是風向突然轉變,使他在港中停留了10天之久。10月8日,在一個作戰會議上,維爾納夫向部下準確預言了納爾遜會採用切斷法西艦隊的前後聯繫,包圍後方,然後各個擊破的新戰術。但維爾納夫卻拿不出可行的對策。最後他只得下令:「假如法西聯合艦隊佔上風,則應迫近敵人,然後一對一地作戰。」
10月21日下午4時30分,炮聲終於停了下來,但瀰漫的硝煙、濃厚的火藥味仍籠罩在戰場上空。鮮血染紅了海面,有的軍艦還在燃燒。整個會戰,英軍死449人,傷1214人。法軍死3373人,傷1155人。西班牙軍死1022人,傷1383人。總計聯合艦隊被俘三四千人之間。傷、斃、俘加在一起,共有1.4萬人。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的33艘戰列艦中,有12艘被俘,7艘完全喪失戰鬥力,1艘正在起火燃燒,9艘逃往加的斯,4艘逃向直布羅陀。當夜幕將垂時,風暴大作,一連就是四天,多數負傷船隻都自動沉沒,包括所有的英軍戰利品在內,只有4艘例外。而在整個會戰中和風暴之中,英國都未損失一艘船。
10月27日,柯林伍德派拉皮羅提爾中尉所指揮的小船「皮克爾」號回國報捷。11月4日,拉皮羅提爾在法爾茅斯上岸後,在那裡只停留了半點鐘,即出發前往倫敦。他一路調換了19次馬,於11月6日清晨1時趕到海軍部。拉皮羅提爾見到英國海軍部長的第一句話是:「報告!我們獲得了一次偉大的勝利,但是卻喪失了納爾遜勳爵!」
特拉法爾加海戰是帆船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場漂亮的殲滅戰,也是19世紀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納爾遜在這場海戰中敢於突破陳舊的戰鬥序列理論,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使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一敗塗地。納爾遜非凡的膽略和高超的指揮藝術,使他成為一代名將而功垂史冊。英吉利民族為他而深感自豪。他的敵人拿破侖對他也是推崇備至的,當聽到納爾遜的死訊後,拿破侖當即命令在每艘法國的軍艦上,都應掛上納爾遜的畫像,一是為紀念他,同時也是以他作為法軍學習的榜樣。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應出拿破侖所具有的統帥氣質和大將風度。此後不久,隨著蒸汽動力戰艦的出現,一個新的時代就要到來了。
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評價說:「無論從那一方面來說,特拉法爾加海戰都是一個值得記憶的會戰,它對於歷史具有廣泛的影響。它把拿破侖征服英國的夢想完全擊碎了。一百年來的英法海上爭霸戰從此告一結束。它使英國獲得了一個海洋帝國,這個帝國維持達一個世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