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龍岩 客家民俗風情大放異彩

errget 2013-9-9 14:08

福建龍岩 客家民俗風情大放異彩

福建省龍岩市古稱汀洲城,是閩西客家人著名的“客家祖地”、又被譽為“客家首府”,汀江河被稱作“客家母親河”。客家文化、建築、民俗、風情積澱深厚、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為閩西留下了寶貴且獨具特色的客家土樓建築,走古事、遊大龍及作大福等民俗風情,吸引全球遊客的目光。迄今,龍岩已擁有四堡雕版印刷、連城元宵節慶、永定萬應茶、閩西漢劇、土樓營造技藝、客家十番音樂等6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1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客家婚俗

客家人的婚嫁習俗從 “提親”、“問名”、“送定”、“報日子”、“送嫁妝”、“接親”與中原古代婚俗“六禮”大同小異,過程繁複、禮節講究。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舊習俗已不復存在,有些則完整保存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的接親大多在淩晨,新娘出門之前要站在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脫去舊鞋換新鞋,稱“過米篩”,意味著新娘不帶走娘家的財氣而到婆家重新創業,新娘出門後,娘家要用水往外潑,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

打新婚

”打新婚”在客家悠久獨特的文化中,已流傳五百多年。每年的農曆正月11日或是元宵節,去年結婚的新婚夫婦便會披紅掛彩,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基祖林婆太的墓地前,由族內福祿壽雙全的長老,手持木槌,在新婚夫婦的肩上,由左至右輕打滾而下,並給予夫婦兩人可以百年好合、幸福美滿的祝福。

遊大龍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客家人都舞獅遊龍活動,尤以連城姑田遊大龍為最。從明朝流傳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旨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千米長的大龍,蜿蜒於鄉間村野,穿梭於大街小巷,一路上男女老少趨之若鶩,隊伍浩浩蕩蕩達數里之長,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都會燃松明、點香燭、擺果茶、放爆竹,迎接“龍遊大地,喜到人間”,場面熱鬧不已。

走古事

每年元宵節,客家人都會舉行“走古事”的盛大活動。此活動的源自於早期的客家人,長期飽受旱、水災的侵擾。因此,便把盛行於湖南的”走古事”活動帶入村莊中,以祈求來年可以風調雨順,無病無災。“古事”一詞是代表轎台的意思,在活動期間,每晚都會由年輕的壯丁,抬著“古事”到家家戶戶中,送去整年的平安祝福。

作大福

清康熙前稱為“打醮”,是客家民族在重陽節後,每三年舉辦一次的民間迎神活動。據說,當初為報答保生大帝滅災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陽節後,村民們都會舉辦盛大的酬神活動,以謝神靈,保佑合境平安。除了每三年一次的“作大福”,為祈求豐盛的收成,每年也都有“集福”的慶典活動。

遊金瓜棚

每年春耕開始前,群眾便會舉行大規模的遊行。“遊金瓜棚”除了民俗必有的神銃、彩旗開路和十番鼓樂伴奏外,最引人注目的是l50多台的“金瓜棚”。金瓜棚系以塑膠、綢緞,彩紙、金屬片等精心紮制而成的瓜果、稻麥、玉米、冬瓜、絲瓜、大白菜等各種農產品,外型維妙維肖,其中最多的是南瓜棚,因南瓜色澤金黃,在當地俗稱金瓜,故遊行名為“遊金瓜棚”

迎春牛

迎春牛活動由中原傳入至今已有五百年歷史,每年立春前後,村民將會舉行借“迎春牛”活動,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儀式從接春神、祭春牛開始,與此同時,村民會率鑼鼓、彩燈、高燈等隊伍來迎接,熱鬧非凡。此外,還會有搶春牛的活動,從牛身上搶到的東西越多就越幸運。

遊花燈

遊花燈活動由蘇州傳入,至今已近300年,花燈以宮燈為主燈,週邊再搭配花籃、紗燈、牡丹燈、鼇魚燈,畫上字畫或裝上羅漢、古裝人物等,用特製玻璃杯裝蒸過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曬精選的燈芯點燈,形成紙做燈、油點燈、紙包火的特色。每個花燈重20餘斤,高5尺,分二層、三層結構,有99盞油燈火,由十幾人抬護;元宵節時按姓氏輪流出燈,百餘盞花燈,宛如花團錦簇,配以鑼鼓、十番樂隊,場面十分壯觀。

遊大粽

遊大粽是閩西客家對土地信仰與客家添丁文化的節慶活動,一方面以“大粽”酬謝土地,另一方面透過土地祭祀儀式將大粽加以神聖化,使其成為多子多富的寓體。大粽需用上萬片粽葉縫製粽衣,l20斤糯米裹粽,製作出高l.6米的筍狀大粽,及指頭大小的公母小粽。在農曆二月十三當天出遊,由神銃鳴鑼開道,兩棚大粽、龍鳳旗、花燈、古事棚等列隊沿著小路、巷道遊行。遊行完畢,鄰家婦女到製作大粽的家庭討小粽,想生男孩吃公粽,想生女孩吃母粽,大粽則分給村民釀酒,由此開始備酒鬧春耕,準備夏糧豐收。

欲知更多龍岩旅遊資訊,請搜尋龍岩旅遊官網[url]http://www.fjlyta.com/[/url]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龍岩 客家民俗風情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