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api 2013-9-8 09:36
外強中乾的重裝騎兵
重裝甲騎兵就是裝甲具有承受一定攻擊的能力,通過衝鋒產生的速度、動量對敵人陣地製造壓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沖毀敵人陣形,打擊敵人士氣的超級騎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時代,穩固的陣形是確保勝利的基礎,高昂的士氣是取勝的關鍵,一旦破壞了敵人的心理平衡和組織基礎,就相當於獲得了勝利,所以,重裝甲騎兵曾經是一個最昂貴最重要也最榮耀的兵種。
一般來說裝甲材質的厚度、韌性、強度和覆蓋面積都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證騎士能夠承受一般的砍殺和弓箭殺傷。足夠的厚度和面積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犧牲了機動性。蒙古輕騎兵面對人數眾多以重裝甲騎兵為骨幹的西歐騎士團的時候所得到的勝利,就是依靠機動性獲得的。
西歐中世紀的重裝甲騎兵,裝甲堅固,全身完全覆蓋,甚至連眼睛也完全防護,這種裝備很顯然不利於近身搏鬥因眼睛視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這種製造模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重裝甲騎兵在戰場上的使用方式——衝鋒,掉過頭來再衝鋒,但是絕對不能停下來肉搏!
中國出現重騎兵的時間也是與西歐相仿的南北朝時期,人稱鐵浮屠。不僅人有人甲,連戰馬也全副披掛,一個騎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的戰神雕像,當他們推進的時候,就好像鋼鐵的城牆迎面壓來。後來金人效仿製造了鎖子馬,幾個重裝甲騎兵用鐵索連成一個作戰單位,更增加了作戰單位的穩定性,但是由於進一步喪失了本來就不多的機動性,最終導致了失敗——甚至是敗給了南宋的輕裝步兵。
重裝甲騎兵的裝甲很重,西歐比較極端的時代,如果一個騎士從馬上摔下來,憑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來的。中國和中國周邊的國家,重裝甲騎兵的裝甲基本上還是普通披掛裝甲的延伸,倒還是可以憑自己勉強的站立。
重裝甲騎兵的戰馬只用來戰鬥,平常行軍以及負載其他戰鬥和生活用具要靠扈從和其他馬匹。一個騎士如果沒有兩名以上的扈從就會感到生存的不便,連上下馬、換馬、穿盔甲都不能順利完成。
重裝甲騎兵的騎士本身也只用於戰鬥。由於這個兵種極為昂貴,一個兵相當於十個以上的步兵或者三四個普通騎兵,很少有君主願意獨自負擔這個軍隊的建設及維持費用。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用貴族子弟組建騎士團,平時這些游手好閒的貴族子弟以及更加游手好閒的富裕流浪漢冒險家們在各種名目的騎士訓練營進行訓練和比賽,戰時按照階級組成各種名目的騎士團,所有費用自理、扈從自帶、裝備自備,國家只提供必要的糧食,但是酒肉之類一般也要自己準備。這些有錢的騎士們吃肉喝酒,有的是體力,當然戰鬥力也強。不過他們也絕對不是冤大頭,戰爭勝利之後的戰利品歸各自的騎士團所有,國王不會插手。比較極端的時候,就連攻下來的城堡都被視為私產,拒絕國王的重新分配。
重裝甲騎兵在行軍的時候一般不會裝甲,一方面是騎士自己受不了,另一方面是盡量的愛惜戰馬,以便能夠在衝鋒的時候獲得最好的效果,也是為了在衝鋒結束後能夠還有足夠的馬力逃回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重裝甲騎兵幾乎無法進行奔襲,對於突發的遭遇戰也缺乏反應時間。
用重裝甲騎兵進行奔襲,在距離和地形上面是有一定天然限制的——不能快跑,否則戰馬會完蛋;不能太遠,否則人和馬一起累死;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根本不可能多帶糧食的騎兵會很快飢渴失去戰鬥力;不能上山道、進濕地、進沙漠、進森林、攻堡壘... ...還能幹什麼?只有偷襲。
他們總是需要慢慢的披掛、慢慢的上馬、慢慢的排隊——注意,由於動量太大,難以及時的剎車,沒有良好隊形的重裝甲騎兵會發生嚴重的互相踐踏。如果在他們沒有著裝還處在行軍狀態的時候進行攻擊,他們只有和扈從們一起輕裝逃走,能起到的也就是沒什麼組織的輕騎兵的作用,而且比一般的輕騎兵更加混亂。
重裝甲騎兵根本是一個功能非常單一的兵種,除了衝鋒的輝煌之外,其他的時候都是脆弱的。所以,重裝甲騎兵除了自己帶有充當步兵和輕騎兵作用的扈從以外,還需要相當數量的其他兵種加以配合,基本不能獨立完成一項綜合的作戰任務。
當一支貴族組成的重裝甲騎兵在輜重車隊的運載下,在重步兵(正規軍、僱傭軍、自由農、商人子弟、士族、軍戶等)、輕步兵(奴隸、學徒、農奴、家奴、弱小民族、協從國軍隊等)的保護下,在弓箭手(正規軍、工匠、自由農、獵人、受僱用的遊牧民等)的掩護下,在輕騎兵(正規軍、僱傭軍、邊疆守備隊、貧窮貴族子弟、流浪漢、冒險家等)的遠距離偵察保障下,終於抵達戰場的時候,大家應該已經和他們一樣氣喘吁吁了。
他們驅趕著其他兵種快速的建立長矛和盾牌(有的是那種用車運載的3米高的巨型盾牌)的外圈陣地、輜重車圍成一圈的內圈陣地,並用弓箭手射住陣腳,用長矛步兵(重步兵)頂住敵人的第一波騷擾進攻。然後,才開始慢慢的裝甲、上馬、排隊。這個時候,大量的輕騎兵必須不斷的對敵人進行接觸攻擊,或者至少是佯裝攻擊,否則敵人如果從容的佈置好自己的防禦體系,比如絆馬索、連射的重型弩炮、鹿角刺和拒馬坑,那對於重裝甲騎兵來說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慘重損失。
當一切準備齊全,偵察的將領要明確的判斷什麼樣的位置有利於衝鋒——並不是所有的敵人陣地都可以進攻,準備的森嚴的、士兵冷靜的、有足夠長矛和弩箭的、已經看起來動了土的、有牢固的木柵欄的、同樣有重裝甲騎兵的... ...最終,重裝甲騎兵要衝擊的是敵人的薄弱部分,整個陣地的一個薄弱部分被衝垮了,敵人的末日也就快了。
重裝甲騎兵排列的隊形一般是橫隊,各個橫隊之間要保持數十個馬身,以保證後面的馬不會因為無法停住而發生「追尾」。這樣一來,要是想鋪開5000重裝甲騎兵,就需要很大的戰場面積。如果攻擊面也就是敵人的薄弱部分長度為500米,那麼就是200名騎士一個橫隊,一共25隊,這個方陣就要500mX1200m的面積,這種衝鋒如果沒有足夠的重步兵和輕騎兵掩護,側翼就會變成敵人的重裝甲騎兵的進攻目標。
重裝甲騎兵基本上是一擊必殺的,衝鋒一次之後,必須用很大的迴旋半徑才能反過來進行掉頭的衝鋒。在運動過程中,減慢速度就是自殺,保持速度就要有很大的轉彎半徑,如果遇到敵人陣地內的各種對付騎兵的障礙物,就會被衝散隊形。一旦有個別的重裝甲騎兵被步兵圍住,就會很容易的被宰殺或俘虜。
重裝甲騎兵是不能用來追擊的,他們的戰馬只能用來衝刺,超過一定的距離就會失去體力,他們的動量大不能靈活的轉向,視野小容易遭到伏擊,不夠靈活不能適應肉搏和俘虜敵人。
一般的弓箭是無法傷害重裝甲騎兵的,但是,「強弓」、弩箭、英國長弓使用重箭頭、炮弩、投矛器等等重型的發射武器還是能夠造成損害的,而且也很少有足夠堅固的精鋼裝甲可以在很近的距離(如果弓箭手拚命不躲開的話)抵擋普通的弓箭。
一般臂力的砍殺不會對重裝甲造成大的破壞,但是裝甲接縫和連接部分會有一定的遭受攻擊破損的幾率;很大力量或者借助重量迴旋攻擊的狼牙棒、鐵棒、鐵褡褳、鐵錘、重斧頭、重劍、鏜、槊、鞭、鑭等重量武器就可以比較有效的打擊重裝甲騎士的頭部使之暈眩、攻擊胸部使之窒息,其他部位基本無效。
西歐的重裝甲騎兵到火槍出現以後就基本不存在了,中國的重裝甲騎兵到了唐朝就基本絕跡,宋朝的時候還曾經囂張過,但是被岳飛很輕鬆的用最簡單的步兵散兵戰術和障礙類武器搞定了。
重裝甲騎兵的互相攻擊簡直就是災難。除了互相衝鋒,恐怕就沒有什麼其他的作戰方式了。衝過去,再衝回來,人越來越少,速度越來越慢,直到雙方精疲力竭才鳴金收兵,很難產生決定性的戰果。如果有一支哪怕只有很少的步兵配合,設立粗陋的陣地,恐怕對方也要多少處於下風了。
蒙古人的輕騎兵面對看起來非常強大和威猛的西歐騎士團們,採用了遠距離用弓箭騷擾,並故意暴露弱點的騷擾戰術,等到重裝甲騎兵氣喘吁吁的衝上來,他們一哄而散;對方只要重新列隊,他們又過來遠遠的射箭。重裝甲騎兵本身並不裝備弓箭,一旦他們衝上去,他們的後陣——扈從、弓箭手、步兵們就都暴露在蒙古人的重騎兵攻擊下(蒙古人的重騎兵只不過是裝備比較厚重,但也基本上是皮甲和重要部位的少量的鋼質甲片,基本上和歐洲的輕騎兵或者上馬步兵是一個防護檔次)。
隨著唐朝期間的不斷對外擴張和內戰,輕騎兵,尤其是貧窮遊牧民族的輕騎兵漸漸的顯露出大集團運動作戰的明顯優勢——是的,輕騎兵可以單兵種完成綜合任務,重騎兵則不可以。面對輕騎兵和漸漸成熟的步兵方陣戰術(中國有名的「陣法」),重騎兵越來越成為儀仗用具,退出了中國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