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ita 2013-9-3 01:07
吉達斯普河戰役
西元前326年,在亞歷山大東征中,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軍隊和印度王波羅斯的軍隊在吉達斯普河左岸進行的一場交戰。 吉達斯普河是印度河的支流,傑赫勒姆河(比達達河,貝哈達河)的古希臘名稱。印度軍隊(近3萬名步兵,3000—4000名騎兵,300輛戰車和約200只戰象)在吉達斯普河左岸紮營,擋住馬其頓軍隊向印度國土進軍的道路。馬其頓軍隊(3萬人,其中有5000名騎兵)駐紮在河對岸。亞歷山大只將一部分兵力(1.1萬人)留在印軍對面,親自率領全軍主力繞道上游渡過了吉達斯普河,消滅了敵軍派來阻擋的先頭支隊(2000名騎士和120輛戰車),迫使波羅斯王率軍隊離開營寨展開戰鬥隊形(第一線是戰象,第二線是步兵,兩翼是騎兵和戰車)。波羅斯王決定以強有力的正面突擊消滅馬其頓軍隊。激戰中馬其頓騎兵穿插印軍翼側,切斷印軍步兵與營寨的聯繫,使之不得不在重圍中作戰。馬其頓軍的方陣從正面,其騎兵及從河對岸開來的新銳力量從翼側和後方同時進行夾擊,從而決定了亞歷山大的勝局。印度軍隊傷亡殆盡,僅戰死者計約2.3萬人之眾。波羅斯王本人被俘。
吉達斯普河之戰表明,馬其頓軍隊較之敵軍佔有完全的優勢。軍隊的機動,騎兵與步兵的協同動作,以及馬其頓步兵善於同諸如戰象、戰車等當時有威脅力的作戰手段進行戰鬥的能力,都是保證亞歷山大在交戰中獲得最終勝利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