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ita 2013-9-3 01:06
希波戰爭
西元前500~前449,波斯對捍衛自己獨立的古希臘諸城邦(都市國家)進行的征服性戰爭。 西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裏亞(位於埃維亞島)舉行起義(米利都人起義得到小亞細亞諸城邦的支援)反對波斯統治的小亞細亞都市國家提供援助,是希波戰爭的起因。直至西元前493年,波軍鎮壓起義後,才在馬多尼烏斯率領下於西元前492年春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入侵希臘。艦隊行至阿索斯角(愛琴海)時,遭到暴風襲擊,大量船隻遇難(達300艘),陸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襲擊,波軍被迫停止進軍,僅佔領色雷斯。
西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臘。在統帥達蒂斯和阿塔菲尼斯指揮下,波軍(1.6~2萬人)分乘600艘艦船橫渡愛琴海,沿途攻佔了納克索斯島和埃維亞島上的兩座城市,即卡裏斯托斯和埃雷特裏,最後在距雅典40公里的馬拉松山谷上陸。同年9月,馬拉松會戰開始,米太亞德統帥指揮的雅典軍和普拉塔亞軍(9千~1萬人)大敗波軍,取得了巨大勝利。西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親自率波軍出征希臘。參加這次遠征的波軍有步兵近15萬人、騎兵幾萬人和一支由1千餘隻艦船組成的艦隊。在赫勒斯滂海峽架起兩座浮橋,在阿索斯地峽開鑿一條運河,以通行艦船。第一次交戰在塞爾莫皮萊山口即從色薩利通向希臘中部的山間大道附近展開。波軍突破塞爾莫皮萊後,連續佔領了維奧蒂亞、阿提卡和雅典諸城。但在同一年內波斯艦隊在薩拉米斯島附近卻遭慘敗。西元前479年,普拉塔亞一戰,希臘都市國家聯軍(約6萬人)擊潰波斯陸軍(7~8萬人)(參見普拉塔亞戰役)。幾乎同時,波斯艦隊在米卡萊角戰中再次失利。希臘海陸軍取得的幾次勝利,實際上決定了希波戰爭的勝負。西元前478~前468年,波斯軍佔領的都市國家大多數獲得解放。希臘軍隊把戰爭移到了愛琴海海域和小亞細亞地區。
西元前469年,埃夫裏梅東特河口一戰大敗波軍。此後,戰事時起時伏,一直延續到西元前449年。這一期間,希臘軍乘埃及反波斯起義之機遠征埃及(運兵艦船達200艘),但遭到了失敗。西元前449年,希臘軍在薩拉米斯島交戰中再次獲勝。此後雙方舉行和談,締結了卡裏阿斯(雅典全權代表的名字)和約。根據此和約,波斯失去了愛琴海、赫勒斯滂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領地,承認小亞細亞各希臘都市國家政治獨立。
希波戰爭是亞洲與歐洲之間的一場規模大、時間長的戰爭。希臘在希波戰爭中之所以獲勝,是因為希臘的社會經濟發展水準比波斯高,軍隊的組織編制優越,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希臘進行的這場戰爭是解放戰爭。希波戰爭結束後,希臘進入奴隸社會繁榮時期,在戰爭中身居季洛斯同盟盟主地位的雅典,也進入強盛時期。希波戰爭中軍事學術得到了發展。戰略上(特別是希臘軍隊)善於正確選擇每個戰爭階段的決戰地幅和主突方向以及根據情況和力量對比決定作戰方法(防禦或進攻)。希臘的勝利多半取決於陸軍與艦隊之間密切的戰略協同。對於發展戰術和組建軍隊,希波戰爭意義重大。希臘軍隊創造的方陣是早期著名的戰鬥隊形之一。與波軍的混亂隊形相比,方陣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步調一致、軍紀嚴明、便於指揮。希波戰爭中出現了最早的戰術隊形,出現了保障戰鬥隊形最要害部位~~翼側的必要性。希臘軍隊體制健全,有一套教育和訓練戰土的制度,在總結作戰經驗方面也作了初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