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ita 2013-9-3 00:46
泰山明志書院 北臺首學
[color=navy][b]泰山明志書院 北臺首學[/b]
明志書院位於泰山鄉的明志路,創建於1763年(乾隆28年),當時福建汀州永定籍貢生胡焯猷見到北臺灣無正式的書院,因而捐出瓦屋1進5間、廂房12間的屋舍成立義學,並捐出水田80甲做為學產,後來新莊地區墾首郭宗嘏跟進,捐出161甲田和29甲2分園做為學產,明志書院名氣和規模更大,吸引北臺灣地區讀書人前來,興盛時期約有百餘書生在此求學。
由於當時明志書院隸屬位於新竹的北臺淡水廳衙門管轄,官方以「士途不便」為由,將明志書院遷至新竹,泰山原址則改為「新莊山腳義塾」。道光年間書院因年久失修傾倒,直到日治時期才由地方人士募款重建。可惜因為經費不足,只重建了第一進,其餘部分則不復重建;2003年6月明志書院再度傾倒,引發明志書院搶救風潮,經過文建會、臺北縣政府以及臺塑企業集資重建,書院才得以恢復舊觀。
[align=center][img=404,300]http://imgcld.zenfs.com/prod/tw_travel/20130902_571239_b_500.jpg[/img][/align]
明志書院正廳供奉的是「紫陽朱夫子」與胡焯猷神位由於宋朝大儒朱熹,曾經宦遊福建漳、泉一帶,對當地產生極大影響,因此閩南地區書院多供奉朱熹而非孔子。特別的是,明志書院保有全臺灣所剩無幾的敬文亭。志工嘆道:「太多人不了解惜字亭的意義,還把它當作焚燒帛紙的金爐。」從當地文史資料中,我們才了解在科舉時代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尋常百姓不易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因此對於學問和文字格外尊敬和珍惜,寫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必須小心翼翼地收集至特定的地方焚燒,象徵「過化存神」。在文人墨客聚集的書院、文社等地,往往建有專門焚燒字紙的惜字亭。
明志書院這座惜字亭稱為「敬文亭」,原本與其他惜字亭同樣為三層塔型建築,但幾經整修已經不復當年面貌,目前保存的主體是日據時代重建所留下。三層塔當中的底層已有一半埋入土中,經過水泥加敷之後,樣貌也與資料中的原貌大不相同。
離開明志書院時,耀眼的陽光恰巧落在灰白的敬文亭上,遙想當年一個個書生以敬慎的心情在此焚燒字紙,遙想當年人們是如何的看重文字。反觀今日眾人皆以鍵盤、滑鼠書寫,提筆的機會有限,時代變遷觀念的改變,倒也令人感觸良多。[/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