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pck 2013-8-27 00:58
清明節與墓葬風水
清明節是每年農曆三月的一個節氣,起源於我國周代,大約有2500多年之久,再加上春秋戰國晉文公祭拜介子推忠孝故事的寒食節,逐漸形成一個今天慎終追遠,敦親睦族以及行孝祀祭的節日,其隆重謹次於春節。
上古時中國喪葬意識異常淡薄,“禮記檀弓”雲:“古者墓而不墳。”即不封土堆,墓與地平。迨至春秋戰國時,喪葬習俗有了一定變化,墓已開始封土。史料對墓的稱法出現了“丘墓,墳墓,塚墓”等別稱記載,喪葬的本身也只有“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濕”的現實作用,還沒有比較明確的禍福感應之說。風水禍福感應之說大概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至秦漢期間出現,正式文字提出這種觀點,相傳為晉代郭璞著的“葬書”,“葬書“認為: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氣感而應,鬼福及人。到唐代,風水理論與實踐得到極大的發展和完善,其中最著名風水師有楊筠松,賴布衣等人。楊筠松則是把風水從皇親貴族階層帶到民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影響至中華文明圈的每一角落。
陰宅墓葬風水基本有四要素:龍,穴,砂,水。原則講究來龍去脈,左右扶持,背山面水,要求山水組合曲屈有情,並且形制配合非常講究,有風水林,筆架山,馬鞍,葫蘆水等等,目的是追求一個藏風得水,環境優美的生態場,讓其祖先入土為安,澤及後代,其核心價值就是儒家的孝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