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元宵節的節俗

boiboi 2013-8-26 00:29

元宵節的節俗

[color=navy][b]花燈:[/b]
俗諺謂:「十三點燈起,十五上元宵」,燈節的前幾天稱為「放燈」,最後一天為「謝燈」。元宵日張燈結綵表示光明的象徵,預祝來年的行好運。除了每年推陳出新的花燈遊行外,有些廟宇並每年舉行花燈大會,並在廟內及四週掛滿平安燈,各式各樣出奇制勝的花燈造型,吸引了不少逛花燈的人潮。 

[b]猜燈謎:[/b]
與燈相關的另一項活動是「猜燈謎」,在宋代以前猜謎被視為高尚活動,盛行於讀書人之間,到了宋代,謎語和元宵賞燈活動結合在一起,成為燈謎,使得元宵的節日習俗更加豐富。所謂「燈謎」,就是把謎語貼在花燈上給前來觀賞的人猜,猜中者可以得到獎品,因燈謎像虎一樣難射,所以又稱「射虎」,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大人小孩都喜愛的的趣味活動之一。而燈謎所沿用的語詞有很多種,例如:庾詞、謎語、射覆、社、詩謎、春燈謎、文虎、燈虎、打呆、打古仔、燈猜、破悶兒、風人體等。燈謎雖然不是什麼偉大的文學作品,但在製作上,仍需運用巧思。因此、謎面的設計要符合「八美」,即句練、法淨、語圓、意明、字切、雅馴、超脫、體備。而傳統的燈謎更要講求一定的格式。通常所謂燈謎格有 二十四種:秋千格,卷帘格,白頭格、徐妃格、求凰格、諧音格、玉帶格、粉底格、燕尾格、蝦鬚格、雙鉤格、加冠格、脫帽格、納履格、解帶格、脫靴格、系鈴格、上樓格、下樓格、掉首格、掉尾格、中分格、碎錦格、轆轤格。這些謎格,如運用得當的話,往往可以製出十分高雅的燈謎。

[b]吃元宵:[/b]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約自宋代盛行,圓圓的元宵含有團圓的意義。元宵在南方也稱為「湯圓」,在一般人家中,於元宵當日將糯米粉和搓成湯圓,象徵全家團圓、事事順利。而傳統北方及店家元宵的製作方式則是用搖的,先做好餡粒,然後一顆顆放在大籮筐內的乾糯米粉上,搖晃籮筐,使其均勻沾上糯米粉,撈起元宵沾水後,再下籮筐搖,如此重複數次即成一顆顆圓滾滾的元宵了。

《歲時雜記》記載:「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

《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上元竹枝詞》:「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粘高梁麵、黃米麵和苞榖麵。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或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薑組成的五辛元宵,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color]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宵節的節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