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iboi 2013-8-25 01:10
元宵節
[color=navy]元宵為上元天官的生辰。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及「下元水官」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後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曆」,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著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後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束。
古代的中國傳統婦女,三步不出閨門,平時在白天亦難出門,更何況是夜晚,難得元宵節當晚可以破禁,自然會盡享歡娛,等待異性來結識,所以不少中國古代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都以元宵佳節為題材。
相傳在漢武帝時,宮中有一個叫東方朔的人,上通天文,下懂地理,所算之事都靈驗,很得人信任,且風趣幽默,經常逗得漢武帝非常高興,而他與妃嬪及宮女的關係亦很好,如她們觸怒了漢武帝,總找他去漢武帝面前說情。
有一年臘月,一名叫「元宵」的宮女因想念家人但無法回家想投井自盡,剛巧給經過的東方朔看見,馬上安慰她並答應替她想辦法。
他先到城裡擺攤買卦,但所有人所求得的卦文都寫著:「正月十六火焚身」,於是請東方朔指點解救。東方朔叫他們在正月十三日那天到城外的西北方等候,當見到一個穿紅衣騎灰驢的姑娘走過,就要攔住她的去路,並要求她不要燒城,因她是火神。正月十三那天,他們果然看到那姑娘,於是懇求她不要燒城,姑娘說是奉玉帝之命來燒城,但被城裡的人哀求所感動,於是把錦囊交他們呈獻皇帝,如皇帝能想出辦法,她就不燒城了。漢武帝看到錦囊上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宵紅焰烈」後,非常慌張,馬上求助東方朔。
東方朔說,火神是喜歡吃湯圓的,叫全城的人於正月十五晚做湯圓供奉火神。先讓火神心軟,然後於正月十六日晚在每家每戶及街上都燃點紅色的燈籠,用以瞞騙玉帝,讓他以為火已焚城。為避「火焚帝闕」,請皇上於正月十六晚帶同皇后及所有妃嬪宮女走到城中,以逃過大難,另命元宵提著一紅燈寫著「元宵」二字及捧著一盤湯圓在街上走,以供雲遊的火神享用。
原來這是東方朔的妙計,他早就叫元宵的家人在正月十六日晚到街上找元宵見面。漢武帝不明原因,全都依了東方朔,於是造就元宵一家團敘的機會。而正月十六日晚果然安然渡過,漢武帝於是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須弄湯圓供奉火神(並命名為元宵節),正月十六日各人須燃點燈籠並走到街上避劫,慢慢就成為我們的習俗了。
民間也有這樣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以示懲罰。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偷偷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嚇得不知怎麼辦才好。後來,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間已在著火了,希望避過這災厄。」眾人皆點頭稱是,並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望,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燄,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在古代是同春節聯繫著的;舊時的春節活動,通常從臘八(十二月初八)開始,到元宵節結束,也就是說,正月十五日是「過年」活動正式結束的一天。過了這天,一切生活又如平日一樣正常了。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