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kei 2013-8-16 00:47
為甚麼古代把錢又稱為「青蚨」?
[color=navy]唐朝高僧寒山《詩.一二O》云︰「囊裡無青蚨,篋中有黃絹。」另明朝馮夢龍所編《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倘有四方明醫,善能治療者,奉謝青蚨十萬。」上述在詩或書中出現的「青蚨」,都是代指錢。
那麼,為甚麼古代把錢又稱為「青蚨」呢?
青蚨,古書中說的一種蟲,形似蟬而稍大,可食用。青蚨又稱為魚伯,如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八.支動》上載︰「青蚨似蟬而狀稍大,其味辛可食。……一名魚伯。」
在《太平御覽.卷九五O》引西漢劉安所撰《淮南萬畢術》︰「青蚨還錢︰青蚨一名魚,或曰蒲,以其子母各等,置甕中,埋東行陰垣下,三日後開之,即相從。以母血塗八十一錢,亦以子血塗八十一錢,以其錢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錢皆自還。」
此外,晉朝干寶撰《搜神記》中也記載︰「南方有蟲,名『(虫敦)(虫禺)』,一名『(虫則)蠋』,又名『青蚨』。形似蟬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處。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以子血塗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故淮南子術以之還錢,名曰『青蚨』。」
因此,根據上述記載得知,青蚨是南方的一種蟲,名叫(虫敦)(虫禺)、(虫則)蠋,又叫魚伯。牠長得像蟬,體形也比蟬稍微大些,食之味道辛辣鮮美。青蚨產的卵必須依附在草葉上,大小像蠶蛾卵。
傳說,把相同數量的母青蚨和子青蚨,抓起來放進甕中,將牠們埋進朝東的陰暗矮牆下,三天後打開,牠們就會相互追隨。如果有人抓了子青蚨,母青蚨就會馬上飛來,不管當時母青蚨在子青蚨的附近或遠處;就算偷偷地把子青蚨抓走,母青蚨也一定知道藏子青蚨的地方。
有人用母青蚨的血塗在八十一枚銅錢上,用子青蚨的血塗在另外八十一枚銅錢上,每當購買東西時,有時先用塗了母青蚨血的錢,或有時先用塗了子青蚨血的錢,不久用掉的錢都會再飛回來,如此這般輪流使用,錢就像永遠都用不完一樣。
因此,在《淮南萬畢術》一書中,有「青蚨還錢」的說法,於是稱這種能使錢返回的方法,叫作「青蚨」。後來,青蚨慢慢地就成為錢的代稱了。
文出:文化生活藝術網[/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