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江蘇泰州明代女屍

gatha 2013-8-12 00:05

江蘇泰州明代女屍

2011年3月1日,江蘇省泰州市發​​現明代不腐女屍。 2月24日晚,在該市市區春蘭路延伸工程施工工地發現三副明代棺木,棺木木質優良,均係澆漿墓,墓葬距地表都在2米以上。 2月28日,泰州博物館工作人員對其中兩副棺木進行清理,只發現木枕、明代服飾、陶罐、屍骨等,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3月1日開棺的這副棺木外層澆漿保存非常好。開棺時女屍緊纏於裹屍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幾乎全部浸在黃褐色的棺液裡。屍體僵硬、皮膚完整,五官、毛髮、睫毛等清晰可見,女屍長在1.5米左右。女屍頭部的帽子後側仍殘留有青藍的顏色,腳上布鞋底的針線眼清晰如初。棺木以糯米石灰澆漿來防腐,顯示是大戶人家,但女屍通體都是棉布,並沒有發現絲綢等華貴衣服又似平民。從外表判斷,可能是一位五六十歲的女性。女屍衣帽完整,腳上還穿著棉布製成的小靴子,身下墊著棉被,被子下還有燈芯草和草紙等物品。

據考古人員介紹,墓中除了木枕和陶罐等並未發現珍貴文物,也未發現墓誌等文字性文物,因此墓主的身份無法確定,但基本可以確定墓主是平民。從考古人員提著棉被將女屍抬出棺木時的手感判斷,女屍比較僵硬,身上的衣物也未見塌陷,保存完好的可能比較大。泰州已經出土了三具不腐屍體,均為明代人。專家分析,這主要得益於澆漿墓的密封性,這種利用熟的糯米和石灰製成黏稠的混合物硬化後,強度堪比混凝土。棺液可能是滲進去的地下水,棺液的浸泡創造了相對恆定的環境,也有助於屍體的保存。從1979年至2008年,江蘇泰州先後在泰州西郊九龍橋等處,發現5處明代墓葬,墓主人隨身穿戴或陪葬的服飾都未腐爛。“這些明代服飾大多是絲織品,少數為棉織物。”泰州市博物館館長汪維寅說,作為古代服飾,無論是絲的還是棉的都很難保存,在一般棺木中會腐爛得更快。類似泰州這樣多次發現明代不腐屍與隨葬不爛服飾的現象,較為少見。據介紹,泰州所有出土明代服飾的墓葬都有些共同之處:選用珍貴耐腐的柏木、杉木,精工製作棺槨,全用榫卯緊密接合;有的棺木內放置燈芯草等防腐乾燥物品;棺外有槨,棺內外刷漆;槨外周圍六面全用石灰糯米拌和澆漿;在上層澆漿上再堆起高大的封土堆,使整個墓葬處於符合保護屍體條件的相對恆溫恆濕無菌的環境中。


汪維寅說,在當時,這種屍體與服飾的防腐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這正是能在泰州大量出土明代服飾的重要原因之一。”泰州市博物館的專家,花費3個小時為女性墓主人“更衣”,發現了一些有價值的墓葬品,其手上一枚綠寶石戒指最為吸引人。3月1日,重現天日的女性墓主人,“原封不動”地被放置在冰櫃中保存。泰州市博物館專家選擇了最適合女屍及其身上衣物貯藏要求的溫度:4攝氏度。據介紹,出土後的女屍,須肉身和衣物分開分別保存,以免女屍出現腐爛。因此,褪去其身上的衣物,便成了當務之急。上午9時,身上包裹厚厚衣物的女屍,被抬出冰櫃。由於不需解凍,專家們隨即著手對其“褪衣”。現場看到,連接女屍衣服兩側的“鈕扣”,其實是一個兩根布條扎在一起的“結”。女屍外衣被解開後,裡面一層層衣服都是斜衣領,領口從右上開始。按理說,給女屍整體“褪衣”時間不需要太長,但事實並非如此,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個多小時。這是由於時隔數百年的女屍四肢僵硬,一件衣服前面“鈕扣”解開後,並不能馬上脫下來,而是要將其翻身俯下,從後背慢慢將衣服褪下,衣裾還有可能被枕在側面身體處,有時甚至需要抬起整個屍身才能褪下該件衣服。女屍下肢裡面穿的是褲子,外罩數條裙子,有的裙帶系在腰間,有的系在腹部,也增加了褪衣的工作量。

褪衣初期,工作人員脫去其外罩後,便發現女屍右手戴有一隻戒指,上面的綠寶石還隱隱發著光,戒身為銀製。幾乎與此同時,工作人員看到,從女屍右袖筒滑出一串銅錢,這些銅錢被穿在一根布條上,布條一頭拖得很長,另一頭剛剛“探出”最上面一隻銅錢的眼孔。專家分析,根據有關風俗,女屍剛下葬時,這些銅錢應該是被其“攥”在手中的,寓意是“轉世”後“手裡不缺錢”。女屍是不是大戶人家?據介紹,明朝能在棺木外澆10多公分糯米澆漿的人家絕對是大戶,但到目前為止,工作人員發現該女屍僅著棉布衣服。泰州市博物館專家表示,這個狀況目前還無法解釋。女屍泡在棺液中經過數百年後為何不腐?汪維寅館長解釋,造成屍身腐爛的不是水,而是微生物和氧氣。由於該棺木澆漿層較厚,密封性好,微生物和氧氣基本被隔絕,而其中的水是經過數百年的滲透慢慢進入的,這些水正好成了保護女屍的“載體”。同時代同地點的其他墓主人為何腐爛了?對於這個問題,汪維寅館長介紹,屍身腐不腐爛,取決的因素很多。棺木同樣都被澆漿、葬在一起的兩個墓主人,一般不可能同一天下葬。比如,墓主人死的季節不一樣、生前身體不一樣、墓葬時天氣不一樣等等,都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蘇泰州明代女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