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sihdd 2010-3-2 19:47
氣候門
12月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人們走過一尊正在融化的北極熊冰雕。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攝
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遭到“氣候門”攪局。從大會開幕式、大會發言到幾次新聞發布會,聯合國相關機構、多國氣候變化專家、各國代表幾次三番地對其回應、澄清乃至聲討。
“氣候門”是在聯合國氣候大會召開前不久曝出的。英國東英吉利大學電子郵件系統遭黑客侵入,幾名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工作的研究人員的電子郵件被竊。依據這些郵件的字句,一些人質疑相關氣候變化報告存在虛假內容,全球氣候變暖加劇的結論是“僞造”的。
IPCC主席帕喬裡回應說,該機構組織撰寫的氣候變化報告由全球各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通過了嚴格的同行評議,經得起科學論證。他還說,那些非法侵入郵件系統,並選擇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斷章取義公佈郵件內容的人,其動機和用心值得追究。
“黑客門”被炒成“氣候門”
11月17日,一名黑客入侵了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的計算機伺服器,盜載了上千封電子郵件和3000多份有關氣候變化的檔案,其中包括研究中心主任菲爾·瓊斯等人與美國等其他國家同行近10年來的通信,然後將這些檔案上傳到由氣象科學家主辦的“真實氣候”網站上。
這些郵件和檔案在網上公佈後,引起一片嘩然。美國《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對曝光的檔案進行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氣象學家利用各國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心,用一些不實數據製造氣候變暖的假象,營造恐慌心理,然後從政府或其他機構手中“騙”得了更多的科研經費。而實際上,全球變暖並沒有那麼嚴重,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為“誇大”和“扭曲” 了。
在巨大輿論壓力下,瓊斯教授盡管在11月24日白天還極力為自己和同仁辯護,但當晚不得不宣佈辭職。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作為研究氣候變化的領先機構,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和制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東英吉利大學副校長戴維斯說,即使沒有該校氣候研究中心的數據,科學界也會得出全球變暖加劇的同樣結論。他認為公佈瓊斯等人的郵件是“無理取鬧”,目的是轉移對各國政府採取緊急行動的關注。
12月7日,《泰晤士報》發表專欄作家文章,為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打抱不平,稱“被披露”的某些關鍵郵件斷章取義。
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在郵件泄露後不久表示,這是一起非法侵入他人電腦的犯罪行為,當地警方已經展開調查。不過,由于哥本哈根大會影響大,各方對此給予高度關注,因此一個簡單的“黑客門”被炒成“氣候門”。
其實,一直有科學家在爭論“全球氣候變暖是真是假”。2007年3月8日,英國BBC電視台4頻道曾播放過一個名為《全球變暖的大騙局》的紀錄片。該片甚至認為,“全球變暖說”其實是由狂熱的反工業化環保分子創造出來的,背後是一個高達數百億美元的産業。
對“氣候門”事件,更多的人猜測,某些組織或個人在藉機炒作。
“氣候門”選擇了哥本哈根作為舞台,借助全球的聚焦和數以千計媒體的傳播,散播這種論調者將全球變暖懷疑派的聲音放大,擴大了聲勢。
而在近些年的氣候談判中,發達國家的工業界巨頭一直反對溫室氣候減排。如果“氣候門”事件不斷髮酵,聯合國相關報告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將會受到質疑,由此影響全世界應對全球變暖進程。
幕後者遭聲討
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召開的關鍵時刻,“氣候門”的爆出無疑給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依據打上了問號。哥本哈根會議開幕前後,“氣候門”一直被大家所提及。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帕喬裡在哥本哈根會議開幕式上發表演講說,他懷疑所謂的“氣候門”事件意在詆毀委員會。“考慮到可能要承擔已被廣泛證明存在的氣候變化(責任),一些人自然覺得不可接受這一既成事實。”帕喬裡說。他認為,“氣候門”事件表明一些人或許將採用非法行徑以試圖降低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可信度。
“唯一的爭論為誰是幕後者,我想我們應該捉拿肇事者。”帕喬裡說。帕喬裡稱委員會分析科學數據遵循公平、中立和客觀的原則。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專家組因在全球氣候變暖領域做出一系列詳盡報告,與前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分享2007年諾貝爾和平奬。專家組擁有全球2500多名科學家。
氣候變化大會美國代表團副團長喬納森·珀欣認為,“氣候門”事件進入大會議題實屬偶然,不會産生長遠影響。
“這是在歪曲科學的強有力(證據),”珀欣說,“我自認為這是在投機取巧。”
珀欣說,“我想這是不幸,事實上,以這種方式嘲弄科學家是可恥的行為”。
美國白宮發言人羅伯特·吉布斯7日說,每個人都已對全球變暖的科學證據“一清二楚”,因一些郵件而對全球變暖的概念産生爭議有些“荒唐”。
石油輸出大國沙特對“氣候門”也頗有微詞,認為事件已對大會産生負面影響,降低人們對氣候變化科學依據的信心。
“信任級別必然遭到削弱,”沙特氣候變化首席談判專員穆罕默德·薩班說,“我們認為,這一醜聞必將影響到哥本哈根大會。”
薩班呼籲,應對“氣候門”展開獨立國際調查,稱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沒有資格展開調查。
由於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一些研究員參與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所做的氣候變化報告,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已就“氣候門”事件展開調查。
全球變暖經得起科學論證
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哥本哈根舉行新聞發布會說,IPCC的氣候變化研究結論沒問題。
IPPC主席帕喬裡再次表示,科學家們撰寫的氣候變化報告是由全球各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通過了嚴格的評議,經得起科學論證。
委員會在報告中說,全球變暖已證據“確鑿”,以至少90%的概率確定人類行為導致全球變暖。
帕喬裡認為,人們依現有證據對全球變暖問題已有清醒認識,不會因為“氣候門”而改變觀點。
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IPCC還透露了計劃於2013年完成的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內容,新結論與原有研究類似,認為氣候變化正在發生、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由人類造成、氣候變化正在造成不良後果,並增加了許多最新的觀察和預測內容。
一些國際機構紛紛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對此予以回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布爾說,他完全相信和支持IPCC的研究結論。世界氣象組織更是在8日發布了一系列研究結果,以翔實的數據說明全球正在變暖的事實。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說,氣候變化,尤其是氣溫上升會引發極端氣候現象,包括颶風、洪水、乾旱、暴雪、熱浪、寒潮等,這些極端氣候現象10年來不斷出現在世界各地。今年,極端氣候現象在南非、澳大利亞和南亞出現的頻率超過了以往。
這份報告中也提到了中國,說中國也正在遭受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比如說,中國部分地區今年遭受了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一些河流水量也降到50年來最低點。
此外,世界氣象組織的這份報告還顯示,過去的10年當中,只有北美的氣溫比過去平均氣溫有所下降,其他地區的氣溫都在上升。南亞大部分地區,以及中非地區經歷了歷史上最熱的10年。2009年雖然尚未結束,但很可能會在歷史最熱年份中排名第五。
美國科學促進會負責人艾倫·萊什納說:“衆多機構不同研究人員數年所做的大量證據清楚地表明,全球氣候變化確實存在,它主要由人類活動引起,我們亟須採取行動。”
英國氣象局計劃本周發布全球1000多個氣象站所獲數據,以求證明全球正在變暖。
相關連結
全球變暖大事記
世界氣象組織8日在哥本哈根公佈報告說,2000年至2009年是1850年有準確氣象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10年。盡管2009年尚未結束,但很可能成為歷史排名第五的最熱年份。
以下為19世紀50年代以來發生的全球變暖相關重要事件:
1898年瑞典科學家斯萬特·阿倫尼烏斯推測,燃燒煤炭和石油産生的二氧化碳將導致地球變暖。
1955年美國科學家查爾斯·基林發現,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從工業革命前的28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升至315ppm。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首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人類環境宣言》。
1986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350ppm。
198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成立。
1990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首次評估報告,稱地球正在變暖。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鼓勵發達國家採取具體措施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1995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第二次評估報告,稱“總的來說,人類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可以察覺”。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舉行,會議通過《京都議定書》,為發達國家設定強制性減排目標。
1998年自19世紀中期開始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最熱年份。
2001年時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宣佈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
2001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第三次評估報告,稱“新的更強有力證據”顯示,人類正在改變氣候。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第四次評估報告,稱全球變暖大部分原因“非常可能”為人類活動。報告顯示,全球氣溫在1906年至2005年間上升0.74攝氏度。
2007年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巴厘路線圖”,確定締約方於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一輪談判並簽署相關協議。
200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至390ppm。
2009年來自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旨在尋求達成《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後新的減排協議。
(新華社發)
隨筆:未來需要“保險”
68億地球人口,近80%生活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帶,眼下正處於清冽冬日。在北緯56度的哥本哈根,為全球變暖爭得面紅耳赤,乍一聽有點不合時宜。
這種“溫差”,為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影響公衆提供了“天時地利”。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開幕當天,黑客竊取並公佈權威氣候專家郵件的“氣候門”再成熱點。
氣候變化談判的大廈歷經十數年搭就,理論基石有二:其一,1906年至2005年的百年間,地表平均升溫0.74攝氏度;其二,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主因。
100年間,升溫不足1攝氏度。對於普通人,全球變暖更像高高在上的科學術語,遠不及“春捂秋凍”般切身感受“貼心”,但科學界對這一事實基本沒有異議。
非主流的懷疑論者集中攻擊第二點。他們質疑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主要推手,提出自然周期論等說法。非主流派相信,只要推翻這點,減排就成僞命題,主流派構建的氣候變化談判大廈將轟然坍塌。
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群體出於利益乃至意識形態考量,分別集結起來搖旗吶喊,使這場爭論遠遠超出科學範疇。
兩軍對壘的“賭注”相當高。如果主流派預測準確,無所作為將導致環境、經濟等一系列災難性後果;如果主流派判斷有誤,全球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投入的數以百億計美元可能打水漂,這些錢本可用於經濟復甦等領域。
懷疑論者借“氣候門”,指責主流派向公衆隱瞞不支持氣溫升高的數據。這種指控潛在破壞力之大,以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拉金德拉·帕喬裡在開幕式上呼籲緝拿“肇事者”。
一些國家的民意也出現微妙變化。美國媒體8日公佈的一項民調顯示,僅45%受訪者認同氣候變化問題主流科學家的看法,這一數字在兩年前為56%。民意的反復,或將掣肘政治家做出長遠決策。
麻省理工學院頂級物理海洋學教授卡爾·溫施游離於氣候變化主流派和懷疑論者之外,曾拒絶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邀請。他提供了第三種視角:氣候變化的科學預測有不確定性,但不妨以“保險”角度看待氣候變化問題。
換句話說,未來世界不一定洪水滔天,而事先打造諾亞方舟仍屬必要。
不確定的世界,不確定的人心,不確定的氣候變化遠景中,溫施教授的“保險論”似乎更有助於凝聚各界共識。 作者 馮武勇